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克伐怨欲的意思、克伐怨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克伐怨欲的解释

(1).指好胜、骄傲、忌刻、贪婪四种恶德。《论语·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克,好胜人也;伐,自伐其功也;怨,忌小怨也;欲,贪欲也。”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二:“饮酒温克,则克为良;克伐怨欲,则克为狠。”

(2).指关于四种恶德的理论。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于谦狱论》:“ 万历 甲辰九日, 东林 会讲克伐怨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克伐怨欲"是源自儒家经典的概念,指四种应当克制的负面品性。该词语最早见于《论语·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东汉经学家马融注释为:"克,好胜人;伐,自伐其功;怨,忌小怨;欲,贪无厌也。"对此词条的释义与马融注一脉相承。

具体解析:

  1. 克:指争强好胜之心,如《论语集解》所云"好胜人"
  2. 伐:意为自夸功绩,《说文解字》释"伐"为"击也",引申为炫耀武力或才能
  3. 怨:指心怀怨恨,《礼记·儒行》郑玄注"怨谓忌人之有善"
  4. 欲:即贪欲,《孟子·尽心下》称"养心莫善于寡欲"

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特别强调:"四者皆心之私,不除则无以入道。"这一阐释奠定了该词在儒家修身理论中的重要地位。现代《辞源》将其定义为"好胜、自夸、怨恨、贪欲四种恶德",保持着与古代经典释义的承续性。

在当代语言运用中,该成语多用于警示世人修身养性,如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指出:"能去此四者,于求仁之道始有阶可升。"这种从道德修养角度的诠释,延续了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传统。

网络扩展解释

“克伐怨欲”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宪问》,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该成语指四种不良品德或相关理论:

  1. 克:好胜心强,争强好胜()。
  2. 伐:自我夸耀,骄傲自满()。
  3. 怨:忌恨他人,心胸狭隘()。
  4. 欲:贪婪无度,过度追求私欲()。

二、出处与背景

三、用法与示例

四、延伸意义

除指代四种恶德外,该词也引申为相关道德理论,成为儒家修身思想的重要概念()。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历代注解,可参考《论语·宪问》及马融《论语集解》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霭峰百褶裙八柱桲罗常器阐拓巢毁卵破吃喝畴人楚柁吴樯粹悫带砺山河独摇芝泛拜覆盆难照复社高直关锁规铭龟隂横濿红颜薄命奖项极步吉良金翅鸟敬明救熄拘阑巨着赖精良俦理构洛宴面般摹姑鸟啼花怨鹏鲲弃嫌儒硕扇月声叙深知失心疯爽垲术虎水丞水碓树经檀槽特书铜驼颓惫土灶亡奈完强緼奥仙人球屑侯亵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