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體表因常承受重壓或摩擦而生成硬皮。 艾蕪 《南行記·我的旅伴》:“擡你6*媽6*的,肩膀皮都起繭了,還沒擡夠?” 魯迅 《故事新編·非攻》:“腳上有些地方起繭,有些地方起泡了。”
(2).比喻聽得膩煩、讨厭。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大家略有一點興奮,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因為這一類不甚可靠的傳聞,是誰都聽得耳朵起繭了的。” 周克芹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七章:“翻來翻去還不就是說那些事,耳朵都聽得起繭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起繭漢語 快速查詢。
“起繭”是一個漢語詞語,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字面意義
指身體表面因長期承受重壓或摩擦,導緻皮膚角質層增厚形成硬皮(即“繭”)。常見于手、腳等頻繁活動的部位。
例句:魯迅《故事新編·非攻》中提到“腳上起繭”,艾蕪《南行記》中也描述“肩膀皮起繭”。
比喻意義
形容某些話語、言論因重複過多而令人感到膩煩、厭煩。
例句:魯迅《理水》中諷刺道:“這類傳聞聽得耳朵起繭。”
生理成因(參考醫學解釋)
皮膚長期受外力刺激(如摩擦、擠壓),角質細胞加速增生形成保護性硬皮(胼胝體),屬于正常生理反應。常見于體力勞動者、樂器演奏者等群體。
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詞典來源。
起繭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指蠶寶寶在繭中鑽出來。它是由“起”和“繭”兩個字組成的。
起的部首是走,筆畫數為10;繭的部首是艸(草字頭),筆畫數為9。
起繭這個詞源自中國古代的養蠶文化。在養蠶過程中,蠶寶寶會在繭内經曆蛹化過程,最終成為蠶蛾。因此,起繭這個詞也被引申為一個比喻,形容一個人從幼稚或者保護中逐漸成長、解脫的過程。
起繭的繁體字是「起繭」。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起繭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由起和繭兩個字組成。
1. 小王經過了一段困苦的成長過程,終于成功起繭成蝶。
2. 她在母親的鼓勵下,逐漸從自卑中起繭。
起舞、繭絲、蠶繭、繭子
解脫、脫胎換骨、蛻變、升華
困頓、束縛、停滞、留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