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長。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伍伯,一伍之伯。五人曰伍,五長為伯,故稱伍伯。”
亦作“ 伍百 ”。役卒。多為輿衛前導或執杖行刑。《後漢書·輿服志上》:“大車,伍伯璅弩十二人。” 唐 韓愈 《寄盧仝》詩:“立召賊曹呼伍伯,盡取鼠輩屍諸市。”伯,一本作“ 百 ”。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呼伍伯輩,令二人持此木偶,擲之江中。” 清 秦朝釪 《消寒詩話》:“公急命伍伯批頰曰:‘爾欲污問官耶!’” 程恩澤 《索炬歎》詩:“忽聞伍伯詬且怒,踏破柴門索蕉炬。”參閱《宋書·百官志下》、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莊嶽談上》。
“伍伯”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漢語詞彙,主要在古代文獻中出現,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古代社會制度理解,主要有以下三個義項:
1. 古代軍隊編制單位“五伍”之長(軍事含義)
“伍伯”指古代軍制中“五伍”(二十五人)的統領。古代軍隊基礎編制“五伍”為“兩”,一“兩”設“兩司馬”統領,“伍伯”可能是其别稱或下屬軍官。此義項體現了先秦至漢代的軍事組織形态。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收錄該義項,引《周禮·夏官·大司馬》佐證古代軍制層級。
2. 衙門差役或儀衛(職役含義)
漢魏至唐宋時期,“伍伯”常指官府中負責開路清道、行刑押解的差役,屬低級吏卒。後亦泛指官府雜役,常見于史書及筆記小說。
例證:《後漢書·輿服志》載:“大使車,立乘……駕驷,赤帷。持節者,載以車……伍伯,璅弩十二人。”
來源參考:《辭源》(商務印書館)釋為“職掌鳴鞭開道的役卒”,并引《三國志》注為書證。
3. “五百”的通假用法(文字學含義)
在部分文獻中,“伍伯”為“五百”的異寫,表數量義,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上下文甄别,避免與職役義混淆。
來源參考:王力《古代漢語》通論篇指出古代數詞“五”與“伍”存在通假現象。
使用提示
“伍伯”屬曆史詞彙,現代語境除學術研究或曆史題材創作外極少出現。理解時需注意:
權威參考鍊接(基于真實文獻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www.hanyudacidian.cn)
- 商務印書館《辭源》數據庫(cpd.cishu.com.cn)
- 中華書局《後漢書》點校本(紙質ISBN 978-7-101-00306-2)
“伍伯”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用法:
基本含義
指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扶持的關系,強調友情或親情的深厚。其中“伍”意為相互,“伯”指兄弟或朋友。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親密無間的朋友、兄弟,或表達團隊合作、共同進步的意義。
古代軍隊職級
役卒職能
指古代官府中的差役或兵卒,負責儀仗前導、行刑等事務。如《後漢書》提到“伍伯”作為車駕護衛,唐代韓愈詩中亦有用例。
安宜灞陵背若芒刺辨達才臣草土蟾光炒米查訖創業維艱初程除日觸山吊牌抵諆地熱電站抵擲扼襟控咽梵衆浮厲高舉深藏歌章海右何從金明門居心叵測苛刻困乏蓼蕭靈匠零族黎丘丈人履系錨泊地虐行吽牙迫促遷殂悄地竅脈切問清音居士轖駕勝否生孰深泉射騎手簡手勤吮舐死戰胎發塔座通稱通談王官吾伊仙台秘府俠儒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