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長。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伍伯,一伍之伯。五人曰伍,五長為伯,故稱伍伯。”
亦作“ 伍百 ”。役卒。多為輿衛前導或執杖行刑。《後漢書·輿服志上》:“大車,伍伯璅弩十二人。” 唐 韓愈 《寄盧仝》詩:“立召賊曹呼伍伯,盡取鼠輩屍諸市。”伯,一本作“ 百 ”。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呼伍伯輩,令二人持此木偶,擲之江中。” 清 秦朝釪 《消寒詩話》:“公急命伍伯批頰曰:‘爾欲污問官耶!’” 程恩澤 《索炬歎》詩:“忽聞伍伯詬且怒,踏破柴門索蕉炬。”參閱《宋書·百官志下》、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莊嶽談上》。
“伍伯”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用法:
基本含義
指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扶持的關系,強調友情或親情的深厚。其中“伍”意為相互,“伯”指兄弟或朋友。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親密無間的朋友、兄弟,或表達團隊合作、共同進步的意義。
古代軍隊職級
役卒職能
指古代官府中的差役或兵卒,負責儀仗前導、行刑等事務。如《後漢書》提到“伍伯”作為車駕護衛,唐代韓愈詩中亦有用例。
“伍伯”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有着多種不同的含義。
根據《康熙字典》,“伍”字的部首是“亻”(人),而“伯”字的部首是“人”(人)。其中,“伍”的拼音為wǔ,總共有6個筆畫;“伯”的拼音為bó,總共有8個筆畫。
“伍伯”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即“伍”和“伯”兩個字的結合。在繁體字中,“伍”字的形狀與簡體字相似,而“伯”字的形狀則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異。“伍”字的古時候寫法為“五”字加上“人”字的組合,而“伯”字的古時候寫法為“上”字與“人”字的組合。
1. 他是我的伍伯,經常給我提供生活上的幫助和支持。
2. 老闆對待員工非常仁慈和體貼,真是個好伍伯。
與“伍伯”相關的組詞包括:伍什家更(wǔ shén jiā gèng,意思是五個什家廟)、五伯(wǔ bó,意思是指排行第五的叔伯)、伍子(wǔ zǐ,意思是指伍注)等。
近義詞:兄、長兄、兄長、長者、長人
反義詞:弟、弟弟、小弟、晚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