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攻打,讨伐。《後漢書·章帝紀》:“克伐 鬼方 ,開道 西域 。威靈廣被,無思不服。”
(2).損害。《鏡花緣》第六一回:“可惜這兩宗美品,世人不知,視為棄物;反用無益之苦茗,聽其克伐。”
(3).中醫學名詞。指使用性峻傷元的攻破消導藥物。《醫宗金鑒·内治雜證法·脅肋脹痛》:“若行克伐,則虛者益虛,滞者益滞,禍不旋踵矣。”
(1).征服;克服。 晉 王嘉 《拾遺記·周》:“ 武王 資聖智而剋伐,觀天命以行誅。”
(2).中醫采用的驅除、攻逐等治療方法,稍過即傷元氣,因有“剋伐”之稱。 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四》:“譬如有人病積痞者,無不劑而救之之理,即使驟畏剋伐,亦必漸次破除其壘塊,盪滌其腸胃,而後徐養之以和平。”
“克伐”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攻打、讨伐
指通過武力征服或征讨,常見于曆史文獻。如《後漢書·章帝紀》記載:“克伐鬼方,開道西域”,描述了古代軍事行動。
損害
指對事物或人體的傷害。例如《鏡花緣》提到:“反用無益之苦茗,聽其克伐”,比喻不當使用導緻損害。
中醫術語
指使用藥性峻烈、可能損傷元氣的攻破消導類藥物治療疾病。中醫經典《醫宗金鑒》警示:“若行克伐,則虛者益虛,滞者益滞”,強調需謹慎用藥。
部分低權威來源提到“征服、克服”等含義(如、6),但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為引申或誤讀,建議以核心釋義為主。
建議參考權威典籍(如《後漢書》《醫宗金鑒》)及詞典(如漢典)以獲取精準釋義。
克伐(kè fá)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其中“克”是左部,表示戰勝、克制的意思;而“伐”是右部,意為攻擊、剪截。結合起來,克伐表示戰勝、征服敵人或摧毀敵方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克:由“亻”部和“兄”部組成,部首“亻”表示人,而“兄”表示兄弟的意思。克的8畫。 - 伐:由“亻”部和“戈”部組成,部首“戈”是兵器的意思。伐的6畫。
克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原本是用來形容戰勝、征服敵人的行為。在古代文獻中,克伐一詞經常用來描述英雄人物征戰的勝利和對敵人的強力打擊。
在繁體字中,克伐的寫法保持不變。克的繁體字寫作「剋」,伐的繁體字寫作「罰」。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有一些變化。例如,克曾經寫作“兡”,伐曾寫作“罰”。但隨着文字的演變,克伐的寫法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樣子。
以下是克伐的例句: - 這個國家克伐了入侵者,取得了勝利。 - 在戰争中,士兵們英勇地克伐了敵人。 - 這支隊伍以出色的表現克伐了對手。
組詞:克服、戰勝、征服
近義詞:擊敗、消滅、打敗
反義詞:投降、讓步、失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