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攻打,讨伐。《后汉书·章帝纪》:“克伐 鬼方 ,开道 西域 。威灵广被,无思不服。”
(2).损害。《镜花缘》第六一回:“可惜这两宗美品,世人不知,视为弃物;反用无益之苦茗,听其克伐。”
(3).中医学名词。指使用性峻伤元的攻破消导药物。《医宗金鉴·内治杂证法·胁肋胀痛》:“若行克伐,则虚者益虚,滞者益滞,祸不旋踵矣。”
(1).征服;克服。 晋 王嘉 《拾遗记·周》:“ 武王 资圣智而剋伐,观天命以行诛。”
(2).中医采用的驱除、攻逐等治疗方法,稍过即伤元气,因有“剋伐”之称。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四》:“譬如有人病积痞者,无不剂而救之之理,即使骤畏剋伐,亦必渐次破除其垒块,盪涤其肠胃,而后徐养之以和平。”
“克伐”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攻打、讨伐
指通过武力征服或征讨,常见于历史文献。如《后汉书·章帝纪》记载:“克伐鬼方,开道西域”,描述了古代军事行动。
损害
指对事物或人体的伤害。例如《镜花缘》提到:“反用无益之苦茗,听其克伐”,比喻不当使用导致损害。
中医术语
指使用药性峻烈、可能损伤元气的攻破消导类药物治疗疾病。中医经典《医宗金鉴》警示:“若行克伐,则虚者益虚,滞者益滞”,强调需谨慎用药。
部分低权威来源提到“征服、克服”等含义(如、6),但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可能为引申或误读,建议以核心释义为主。
建议参考权威典籍(如《后汉书》《医宗金鉴》)及词典(如汉典)以获取精准释义。
克伐(kè fá)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其中“克”是左部,表示战胜、克制的意思;而“伐”是右部,意为攻击、剪截。结合起来,克伐表示战胜、征服敌人或摧毁敌方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 克:由“亻”部和“兄”部组成,部首“亻”表示人,而“兄”表示兄弟的意思。克的8画。 - 伐:由“亻”部和“戈”部组成,部首“戈”是兵器的意思。伐的6画。
克伐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原本是用来形容战胜、征服敌人的行为。在古代文献中,克伐一词经常用来描述英雄人物征战的胜利和对敌人的强力打击。
在繁体字中,克伐的写法保持不变。克的繁体字写作「剋」,伐的繁体字写作「罰」。
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有一些变化。例如,克曾经写作“兡”,伐曾写作“罰”。但随着文字的演变,克伐的写法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样子。
以下是克伐的例句: - 这个国家克伐了入侵者,取得了胜利。 - 在战争中,士兵们英勇地克伐了敌人。 - 这支队伍以出色的表现克伐了对手。
组词:克服、战胜、征服
近义词:击败、消灭、打败
反义词:投降、让步、失败
报恩珠兵备道采采撦磔黜羡遗华词翰客单条牴触跌扤非礼风颷丰衣奋扬覆车之鉴赴火蹈刃浮慕刚梗宫宇钩鞶鬼夜哭函装和霁黄簿江回溅湿蛟水进身酒戒旧念复萌就时戡殄可怪快刀斩麻老牧流遯力挽狂澜卖耀绵绵不断男欢女爱跑马占圈亲嬖清心少欲亲亲七戎气眼渠黎扰躟如狼牧羊三摩地擅自为谋声入心通石莲花肃霜文法学文汇报吴戈务实屋乌相依衔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