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損傷胃腸;使胃腸潰爛。《呂氏春秋·本生》:“肥肉厚酒,務以自彊,命之曰爛腸之食。” 晉 葛洪 《神仙傳·王遠》:“ 王方平 語 蔡經 家人曰:‘吾欲賜汝輩美酒,此酒方出天廚,其味醇醲,非俗人所宜飲,飲之或能爛腸,今當以水和之。’” 宋 龔鼎臣 《東原錄》:“若以下二患爛腸之食、伐性之斧證之,當以蹶為倒也。”
(2).借指酒。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立言下》:“ 殷洪遠 雲: 周旦 腹中有三鬥爛腸。”
“爛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含義
指損傷胃腸或使胃腸潰爛。該用法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本生》,形容過量食用肥膩食物或飲酒對消化系統的損害。
借代用法
古代文獻中常以“爛腸”代指酒,尤其指烈性酒。如南朝梁元帝在《金樓子》中記載“周旦腹中有三鬥爛腸”,即以“爛腸”暗喻飲酒過量。
《爛腸》是一個常用于形容某人内心痛苦、矛盾不堪的詞彙。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情感上的困擾和心理上的煎熬,使其心如刀割、痛不欲生。
《爛腸》可以根據其字形進行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火”和“⺼”(肉的部首)。按照字形的結構,它是一個由6個筆畫組成的漢字。
《爛腸》這個詞最早出自唐代文學家李商隱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遙憶故園病,爛腸還憶鄉。”這裡的“爛腸”形容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思緒難以平靜。
《爛腸》的繁體字為“爛腸”,字形相似,隻是在“腸”字部分多了一個“⺝”(腸的部首)。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繁體字的“腸”字部分以較早的字形“髒”代替,所以古時候寫作“爛髒”。
他内心的矛盾讓他的心爛腸。
爛腸愁緒、爛腸千結、痛徹心爛腸。
心如刀割、憂傷欲絕、痛不欲生。
喜上眉梢、心花怒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