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弱電解質達到電離平衡時,溶液中電解質已電離的分子數占原總分子數的百分比。一般電解質越弱,電離度越小。對于同一種電解質,通常溶液的濃度越小,電離度越大;溫度升高,電離度增大。
電離度是化學術語,指弱電解質在溶液中達到電離平衡時,已電離的分子數占初始分子總數的百分比。它定量描述了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電離的程度,是衡量弱電解質相對強弱的重要參數。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電離度(α)表示在特定條件下(如溫度、濃度),弱電解質(如弱酸、弱堿)溶解于水後,發生電離的分子比例。其數學表達式為:
$$
alpha = frac{text{已電離的分子數}}{text{初始分子總數}} times 100%
$$
該值介于0和1之間(或0%到100%),數值越大,表明電離程度越高。
計算公式與影響因素
濃度影響:對于同一弱電解質,溶液濃度越低,電離度越大(稀釋效應)。定量關系可通過稀釋定律(Ostwald稀釋定律)描述:
$$
K = frac{calpha}{1-alpha}
$$
其中K為電離常數,c為溶液濃度。當α很小時(<5%),可近似為:
$$
K approx calpha quad text{或} quad alpha approx sqrt{frac{K}{c}}
$$
溫度影響:溫度升高通常有利于電離(吸熱過程),電離度增大。
電解質本性:不同弱電解質的固有電離能力(由其電離常數K決定)不同,K越大,電離度通常也越大(在相同濃度和溫度下)。
與電解質強弱的區分
電離度概念主要應用于弱電解質(如醋酸、氨水)。強電解質(如強酸、強堿、大部分鹽)在水中理論上完全電離(α=100%),故一般不讨論其電離度。電離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弱電解質的相對強弱。
權威參考來源:
電離度是描述電解質在溶液中解離程度的物理量,具體指已解離的分子數占初始分子總數的百分比。以下是詳細解釋:
電離度(通常用符號 (alpha) 表示)主要用于衡量弱電解質的解離能力。其計算公式為: $$ alpha = frac{text{已解離的分子濃度}}{text{初始分子濃度}} times 100% $$ 例如,若某弱酸初始濃度為 (0.1 , text{mol/L}),解離後産生 (0.001 , text{mol/L}) 的離子,則電離度 (alpha = 1%)。
電離度((alpha))是實際解離程度的百分比,受濃度影響;而電離平衡常數(如 (K_a)、(K_b))僅與溫度相關,反映電解質的解離能力本質。
示例:醋酸((CH_3COOH))在常溫下電離度約為 (1%),說明其大部分以分子形式存在,少量解離為 (H^+) 和 (CH_3COO^-)。
白台便馬冰窖筆榻子不修小節纏帶唱亂倡引沖激玉搐口兒出守蕩掉垩帚凡俦分當馮陵鳳占改都歌聲航班毫不遲疑賀樓嘩啦啦荒急麾纛恛恛回沈荟蔚绛紗幔忌奶警崗酒暈糚娟秀溘露科頭徒跣例句露墅魯衛之政緑蕪馬具裝沒面皮米襄陽摸哨泥弓佞谀披戴窮危齊鋪鋪日中必移詩函耍手藝刷羽疏簿說法屬膺廷诤無裹峽路巷族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