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衢的意思、五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衢的解釋

(1).通五方的大路。《管子·臣乘馬》:“今君立扶臺,五衢之衆皆作。” 唐 權德輿 《放歌行》:“雙闕煙雲遙靄靄,五衢車馬亂紛紛。” 唐 崔峒 《送張芬東歸》詩:“喧喧五衢上,鞍馬自驅馳。”

(2).謂枝杈五出。《山海經·中山經》:“ 少室 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葉狀如楊,其枝五衢。” 郭璞 注:“言樹枝交錯,相重五出,有象衢路也。” 南朝 梁 簡文帝 《相宮寺碑》:“雪山忍辱之草,天宮陁樹之花,四照芬吐,五衢異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衢"是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指多條道路交彙的要沖之地,引申為交通繁盛、人貨往來密集之處。以下從詞典釋義、典籍用例及語義演變角度分層解析:


一、字義溯源與構詞解析

  1. 單字本義

    • 五:數詞,泛指多數(非實指數字五),強調路徑的繁雜交錯。
    • 衢:《說文解字》釋為"四達謂之衢",即四通八達的道路(來源:《說文解字·行部》)。

      二字合成後,"五衢"強化了道路縱橫交錯的意象,如《荀子·勸學》"五衢四塞"即形容路徑紛繁。

  2. 權威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定義:

    五衢:謂縱橫交錯的道路。亦借指繁華的鬧市。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二、典籍用例與語義延伸

  1. 交通樞紐義

    《淮南子·缪稱訓》載:

    "聖人之道,猶中衢而緻尊邪?過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

    此處"中衢"與"五衢"意近,均指中心要道,凸顯地理重要性(來源:《淮南子》卷十)。

  2. 繁華市集義

    唐代李峤《市》詩雲:

    "五衢争湊,萬貨雜陳。"

    以"五衢"代指商賈雲集的鬧市,強調經濟活動的密集性(來源:《全唐詩》卷五十七)。

  3. 引申象征義

    清代魏源《默觚·治篇》引申為:

    "政令之五衢,百慮殊途而同歸。"

    喻指政策推行的多元路徑,賦予抽象哲理色彩(來源:《魏源全集·默觚》)。


三、現代用法與語義辨析

現代漢語中,"五衢"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文學修辭,常與"通衢""康衢"等詞并存。需注意:


四、學術參考文獻

  1. 許慎撰,徐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
  2.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3. 王力《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以符合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五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通五方的大路
    指四通八達、連接多個方向的道路。例如《管子·臣乘馬》記載:“今君立扶臺,五衢之衆皆作”,唐代權德輿詩中也有“五衢車馬亂紛紛”的描述。這裡的“五”并非實指五個方向,而是泛指多向交彙的交通要道。

  2. 形容枝杈交錯
    用于描述植物枝幹分叉繁複的形态,如《山海經·中山經》提到“帝休木,其枝五衢”,郭璞注解稱樹枝交錯如道路般縱橫。南朝梁簡文帝的《相宮寺碑》中亦用“五衢異色”形容枝葉繁茂。

二、延伸解析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伯愛棠本字熛矢筆工鄙濫餅铛逼桚充積除馑蕩秋千釘疽惇裕費靡酆廣富繁高級貴府軌轍合甲橫眉豎目花無百日紅化性起僞咴兒咴兒将伯儉恭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進犯拒格橘監郎選斂揪臨軍對壘離心隆頹氓智鳴野食蘋敏洽平易近民欠折氣急敗喪锓闆羣謗瑞鶴三山骨稍割牛神遇睡鴨司的克頌聲誦説套包題鴂同軌銅爵通塞刓缪圍堰無惡西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