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止的意思、坎止的详细解释
坎止的解释
谓遇险而止。 清 李霨 《舟发浦城》诗:“乘流怪浮生,坎止私愿毕。”参见“ 坎止流行 ”。
词语分解
- 坎的解释 坎 ǎ 低陷不平的地方,坑穴:坎井之蛙(喻知识浅陋的人)。坎坷。 自然形成或人工修筑的台阶状东西:土坎。田坎。 八卦之一,代表水。 指最紧要的地方或时机,当口儿:这话可说到坎儿上了。 指坏运气或被迫的
- 止的解释 止 ǐ 停住不动:止步。截止。 拦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仅,只:止有此数。不止一回。 古同“趾”,脚;脚趾头。 行起 笔画数:; 部首:止;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坎止"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面拆解和典籍用例两方面来理解:
-
字面与核心含义:
- 坎: 本义指地面低陷的地方,即坑穴、沟坎。引申为险阻、艰难、困境。《说文解字》释“坎”为“陷也”。
- 止: 意为停止、停留、驻足。
- 坎止: 因此,“坎止”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遇到险阻或困境而停止前进”。它形象地描绘了在前进道路上遭遇阻碍,不得不停顿下来的状态。
-
典籍用例与引申:
- 这个词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用以形容行路艰难或处世遇到阻碍。例如,在形容旅途艰辛、仕途不顺或人生际遇坎坷时,可能会用到“坎止”。
- 一个著名的典故或用法常与“流行坎止”联系在一起(有时也作“坎止流行”)。这源自《汉书·贾谊传》中的思想,后被广泛引用。其核心含义是:顺应时势,该进则进(流行),该止则止(坎止)。如同水一样,遇到平坦之地就向前流动(流行),遇到沟坎险阻则停止或蓄积(坎止)。这体现了道家或儒家思想中关于处世应懂得审时度势、顺应自然的智慧。
- 例如,宋代大儒朱熹在《答徐志伯书》中写道:“知所谓流行坎止者,乃所以为道体之真。” (来源:《朱子语类》或朱熹文集相关卷次)
-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中也运用此意:“流行坎止,皆体也;……坎止者,静而正也。” (来源:王夫之《张子正蒙注》)
-
现代理解与延伸:
- 在现代汉语中,“坎止”一词已不常用,属于较为文雅的书面语或保留在成语“流行坎止”中。
- 其核心意义仍指“遇到困难险阻而停止”,更深层次地,在“流行坎止”的语境下,它强调了一种“面对困境时懂得适时停止待或积蓄力量”的处世哲学。
“坎止”意指因遇到艰难险阻而停止不前。它既是对客观受阻状态的描述,也蕴含了古人关于顺应时势、知所进退的深刻人生哲理,常与“流行”并用构成“流行坎止”的经典表述。
参考资料:
- 释义核心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坎”、“止”及“坎止”相关词条。
- 典籍用例与哲学内涵参考:
- 《汉书·贾谊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中体现的原始思想背景。
- 朱熹相关论述见《朱文公文集》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
- 王夫之论述见《张子正蒙注》(中华书局整理本)。
网络扩展解释
“坎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均与“困境”和“应对方式”相关:
-
基本含义
由“坎”(象征困境、险阻)和“止”(停止、终止)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遇险而止”。例如清代李霨的诗句“乘流怪浮生,坎止私愿毕”即表达了对人生际遇顺逆的感慨。
-
扩展解释
在成语“坎止流行”(出自《汉书·贾谊传》)中,“坎止”与“流行”对应,比喻根据环境顺逆调整进退:遇险则止,顺势则行。这种用法强调灵活应对的智慧。
-
注意区分
部分解释(如)提到“困境得到解救”,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例如,若上下文强调克服困难,可理解为“终止困境”;若单纯描述遇险,则更倾向于“停止行动以避险”。
该词既可单独表示“遇险停止”,也可在成语中体现“因势进退”的哲思。建议结合具体语境或引用诗句进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鏊砚白善班狄禀仰巢许程度宸奎虫儿触礁刺临催生礼村学究语错安头驔骖吊古吊子敦诗说礼番滚滚法羊风旋电掣感应高棱过冬汉官仪黑客恨悒轰震怀柔天下华里黄发华族近患堇堇吉繇媿负疠气乱飞昧诡末界盘溢贫獘钎拨轻飞擎天柱七曜历色理失留疎剌市易法事主俗材索秘苕荛題名道姓橐负拖空子望尘奔北袜头袴五府巫山神女硎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