岌嶷的意思、岌嶷的詳細解釋
岌嶷的解釋
高峻貌。 唐 楊系 《通天台賦》:“勢岌嶷以山峙,體曈曨而景帙。”
詞語分解
- 岌的解釋 岌 í 〔岌岌〕山聳起的樣子;亦喻危險,如“岌岌可危”,“岌岌不可終日”。 筆畫數:; 部首:山; 筆順編號:
- 嶷的解釋 嶷 í 〔九嶷〕山名,在湖南省。相傳是舜安葬的地方;又指九嶷山之神,如:“嶷嶷缤兮并迎。”。亦作“九疑”。 筆畫數:; 部首:山;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岌嶷”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于形容高峻的山勢或事物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jí yí
- 詞性:形容詞
- 結構:并列式合成詞,由“岌”(高聳)和“嶷”(山勢高峻)組成,兩者均表高聳之意。
二、文獻出處與用法
- 唐代用例:
楊系《通天台賦》中“勢岌嶷以山峙”一句,描述高聳的山勢如同矗立的台閣。
- 其他文學描述:
如“側看岸旋轉,白浪若山岌”(孔平仲詩),通過比喻展現動态的高峻感。
三、詞義解析
- 核心含義:強調事物高而險峻的形态,常用于自然景觀或抽象事物的描寫。
- 近義詞:岌峨、嶙峋、崔嵬
- 反義詞:平坦、低矮、平緩
四、使用場景
- 文學創作:多用于詩詞、賦體等文言或書面語中,增強畫面感(如“山峙”“白浪”等比喻)。
- 現代應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解析或特定語境下的修辭表達。
五、補充說明
- 字形分析:
“岌”從“山”部,本義為山高;“嶷”在《說文解字》中亦指山形高峻,二字組合強化了高聳的意象。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解析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岌嶷
岌嶷(jí yì)是一個漢字,常用于形容山勢、地勢險峻、高聳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岌由山部,嶷由山部,共11個筆畫。
來源
岌嶷一詞最初來源于《詩經·小雅·蕩之什》中的《周南·擊鼓》詩:“鼓鐘于宮,岌岌兮,心乎愉。”後來逐漸演變為表達“險峻”、“高聳”的形容詞。
繁體
岌嶷的繁體字為「嶷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岌嶷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早期的寫法為「嵴」,後來演變為現在的「岌」。
例句
山峰之間,雲霧缭繞,景色岌嶷。
組詞
岌嶷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許多詞語,例如:
近義詞
與岌嶷的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反義詞
與岌嶷的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