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龛山 与 赭山 的并称。在 浙江省 萧山市 东北。古时两山夹江对峙。现均处 钱塘江 南岸。 宋 周弼 《吴山仁王寺》诗:“ 甌 闽 散驛缘江岛, 龕 赭 收潮入海门。” 元 杨维桢 《古观潮图》诗:“须臾海壁 龕 赭 门,地卷银龙薄于纸。”
龛赭(kān zhě)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具有地理专名与文学意象的双重含义,具体释义如下:
特指中国浙江省钱塘江入海口南岸的龛山与北岸的赭山,两山隔江相望,形似门户,古称"海门"。
来源:《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载:"龛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其形如龛,与赭山对峙,为海门。"
参考链接: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读史方舆纪要》原文
来源:《水经注·卷四十》:"赭山土石丹赤,遥望如霞。"
参考链接: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水经注》原文
古代诗文常以"龛赭"借指钱塘江口的险峻地势或潮汐奇观,如:
来源:《两当轩集·卷十》
参考链接: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
综合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2册"龛"字条、"赭"字条。
参考链接:商务印书馆工具书官网
作为"钱塘江门户"的象征,"龛赭"承载了古人对自然地理的认知与审美,常见于水利史、方志及诗词歌赋,如《浙江通志》称其"控扼江海,势若扃钥"。
来源:《浙江通志·卷二十·山川》
参考链接: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数据库
“龛赭”一词有两种主要释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一、地理名称(主流解释)
指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东北部的龛山与赭山的并称。
二、形容面色红润(少数词典收录)
建议优先采用地理名称的解释,尤其在涉及古诗文或历史地理文献时。若需确认具体含义,可进一步考证相关文献来源。
白纛白绢斜封边情裁可炽结厨户磁流体发电打横踧踖东蒙客东掩西遮讹报防头烦性風聞論事风雨風狀槁枯高师贵耳国语含孝红牋洄漩家伙借拟筋兜矜谑浸浔勘劾嗑口馈酳良金美玉连绪黎锦柳笼栲栳庐儿卖工孟郊米盐博辩评选本钱桌骑凤确质曲局生翠世功水冲术士冠司星遡波天堦童卷痛伤同伍头晚拓地钱拓复唾面自乾戊己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