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籠的意思、鞍籠的詳細解釋
鞍籠的解釋
馬鞍和籠頭。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二·部科》:“凡部曹一拜副郎,馬前即得用鞍籠……京師因為之曰:‘禮科不帶鞍籠,求同吏部。’”《紅樓夢》第十五回:“ 秦鐘 遠看着 寳玉 所騎的馬,搭着鞍籠,隨着 鳳姐 的車往北而去。”
詞語分解
- 鞍的解釋 鞍 ā 套在騾馬背上便于騎坐的東西:馬鞍。鞍鞒。鞍韂(刵 )(馬鞍和墊在馬鞍下面的東西。亦稱“鞍鞯”)。 筆畫數:; 部首:革; 筆順編號:
- 籠的解釋 籠 (籠) ó 用竹篾、木條編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燈籠。熏籠。 用竹篾、木條或金屬絲等編插而成的養鳥或蟲的器具:雞籠。鳥籠。蝈蝈籠。 舊時囚禁犯人的東西:囚籠。牢籠。 用竹木或金屬材料制成的有蓋的蒸東
網絡擴展解釋
“鞍籠”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在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中出現,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鞍籠(拼音:ān lóng)指馬鞍和籠頭的組合,屬于馬具的組成部分。其中:
- 鞍:置于馬背上供騎乘的坐具;
- 籠(籠頭):套在馬頭上用于控制方向的器具。
文獻引用與例句
- 明代《野獲編》中提到,官員升任副郎後可使用鞍籠,可見其象征一定的身份地位。
- 《紅樓夢》第十五回描述寶玉騎馬時“搭着鞍籠”,說明鞍籠是騎馬時的實用裝備。
補充說明
- 有觀點認為鞍籠可能特指一種覆蓋在馬鞍上的皮質或織物附件(如微博網友推測,),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傳統解釋仍以“馬鞍+籠頭”為主。
-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或文學研究場景。
“鞍籠”是古代馬具的合稱,既具實際用途,也可能隱含身份象征。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野獲編》《紅樓夢》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鞍籠(ān ló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第一個字“鞍”(ān)的部首是馬,總共有15畫,表示馬鞍,即供人類騎乘的裝備。第二個字“籠”(lóng)的部首是⺮,總共有20畫,表示用細竹或細木條編制而成的器具,常用來圍住或裝載東西。
《鞍籠》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軍事戰鬥中。當時,戰士們使用鞍籠來保護自己和他們的戰馬免受攻擊。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開始引申為困住或限制的意思。
對于繁體字,《鞍籠》可以寫作「鞍籠」。
在古時,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字文獻,早期的「鞍」字在古代的寫法是「韋+?」,其中「韋」象征皮革,表示與鞍有關,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态。而「籠」字在古代的寫法則是「⺮+㐄」,其中「㐄」代表繁多,表示細竹或細木編織而成的籠子。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被困在經濟困難的鞍籠裡,難以擺脫。
關于組詞,可以有「鞍匠、鞍座、籠子、籠統」等等。
近義詞包括「車鞍、馬鞍」,它們都表示供馬匹騎乘的裝備。
反義詞可能沒有一個确切的詞彙可以與之對應。根據具體語境,可以使用「自由、解脫」等詞語來表示與鞍籠相反的概念。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