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核定應試人的等第。《南齊書·謝超宗傳》:“都令史 駱宰 議,策秀才考格,五問并得為上,四、三為中,二為下,一不合與第。”
(2).謂考核官吏的治績,以定升轉。 北魏 蕭寶夤 《論考績表》:“其内外考格,裁非庸管,乞求博議,以為畫一。”《通典·選舉三》:“ 景明 以來考格,三年成一考,轉一階。”
“考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進行解析:
“考格”由“考”和“格”組成:
綜合而言,考格指通過考核與評定來判斷人的才能、素質或品行,常用于考試選拔、官吏晉升等場景。
核定應試者等第
古代科舉或選拔中,根據考試成績劃分等級。例如《南齊書》記載,秀才考試按答題數量定等級:“五問并得為上,四、三為中,二為下”。
考核官吏政績
用于評估官員治理成效,決定升遷。如北魏《論考績表》提到“考格”需統一标準,而《通典》記載“三年成一考,轉一階”的晉升規則。
雖部分資料提及源自《莊子·天運篇》,但實際該篇并無“考格”一詞,可能混淆了《孟子》“天将降大任”的典故。更可靠的文獻依據來自《南齊書》《通典》等史書。
“考格”是古代制度性評價術語,兼具考試評分與官員考核的雙重内涵,體現了傳統社會對能力與政績的量化評估需求。
考格:
意思:
《考格》是一個現代漢語詞彙,用于形容事物或事情的整體結構、格局、模式等。它可以指某個系統、規則或者試卷、考題的樣式、模式等。通常用來描述一些有條理、有規律的構造或組織。
拆分部首和筆畫:
《考格》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其中,“⺧”是指“老人頭”的意思,它有3筆;“⻌”是指“辶”的意思,它有7筆。
來源:
《考格》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形容古代司馬遷的《史記》所使用的叙事方式和文體結構。後來,這個詞逐漸擴展到形容其他領域的結構、格局或模式。
繁體:
《考格》的繁體字為「考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的《考格》寫作「考──轄」。其中,“轄”是指“控制、管理”的意思,它可以理解為構成整體結構的各個部分受制于一定的規則或者約束。
例句:
1. 這本書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考格》編排,條理清晰。
2. 這篇論文的寫作結構符合傳統學術論文的《考格》規範。
3. 這個公司的組織架構采用了一種新穎的《考格》,有助于員工之間的協作和溝通。
組詞:
考試、考卷、格局、 溝通、 試卷、構造
近義詞:
結構、模式、形式、構架、體系
反義詞:
混亂、無序、雜亂、散漫、動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