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用正直者而罷黜奸邪者。《論語·為政》:“ 哀公 問曰:‘何為則6*民服?’ 孔子 對曰:‘舉直錯諸枉,則6*民服。’”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錯,置也。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邪枉之人,則6*民服其上。”《隸釋·漢巴郡太守樊敏碑》:“舉直錯枉,譚思舊制。”亦作“ 舉直厝枉 ”、“ 舉直措枉 ”。《後漢書·楊彪傳》:“今天下纓緌搢紳,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聰明仁智,輔相 漢 朝,舉直厝枉,緻之雍熙也。” 唐 權德輿 《陸宣公<翰苑集>序》:“其在相位也,推賢與能,舉直措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舉直錯枉漢語 快速查詢。
“舉直錯枉”是一個源自《論語》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釋義 指選拔正直賢良之人,罷黜奸邪佞人。其中:
二、出處 源自《論語·為政》: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三、字詞解析
四、用法與例子
注音:jǔ zhí cuò wǎng(拼音)。
《舉直錯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正确對待事物,排除錯誤和偏見。
拆分部首:丿、貝、月、木
拆分筆畫:丿(1畫)、貝(7畫)、月(4畫)、木(4畫)
《舉直錯枉》源自《淮南子·說林訓》:“明矣哉,所謂舉直而錯枉者,微甚而其大可見。”後來成為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正确對待事物,避免錯誤和偏見。
繁體字為:舉直錯枉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一樣,隻是字體有所不同。古代寫法都是以毛筆為工具,所以筆劃的形狀有所不同。
他堅守原則,舉直錯枉,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贊賞。
舉綱自領、枉法直言、相機行事等。
辨明是非、明辨是非、糾正偏見
誤導、誤解、偏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