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核定应试人的等第。《南齐书·谢超宗传》:“都令史 骆宰 议,策秀才考格,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
(2).谓考核官吏的治绩,以定升转。 北魏 萧宝夤 《论考绩表》:“其内外考格,裁非庸管,乞求博议,以为画一。”《通典·选举三》:“ 景明 以来考格,三年成一考,转一阶。”
《汉语大词典》中“考格”一词属于复合词结构,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的考辨与规范:
现代汉语使用中,“考格”多用于学术领域,指对古籍版本、典章制度的系统性考证,例如中华书局《古籍整理通则》提及“校勘须依考格,重实证而轻臆断”。这一用法延续了其“核查+标准”的双重语义特征。
“考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解析:
“考格”由“考”和“格”组成:
综合而言,考格指通过考核与评定来判断人的才能、素质或品行,常用于考试选拔、官吏晋升等场景。
核定应试者等第
古代科举或选拔中,根据考试成绩划分等级。例如《南齐书》记载,秀才考试按答题数量定等级:“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
考核官吏政绩
用于评估官员治理成效,决定升迁。如北魏《论考绩表》提到“考格”需统一标准,而《通典》记载“三年成一考,转一阶”的晋升规则。
虽部分资料提及源自《庄子·天运篇》,但实际该篇并无“考格”一词,可能混淆了《孟子》“天将降大任”的典故。更可靠的文献依据来自《南齐书》《通典》等史书。
“考格”是古代制度性评价术语,兼具考试评分与官员考核的双重内涵,体现了传统社会对能力与政绩的量化评估需求。
白日做梦跋涉辩锋编组钵略参咨策画赤伏符棰朴春卿此次麤豪匒匌大矩钝鲁鄂君份地风火府榭冠状动脉贵显谷水孤音画虎类狗怀藏家督箭金监室简书椒烟洁本捷给剧虏局任开饭克破领盘儿留联陆陆瞒瞒暮迟木砚辟方帡幪婆嫂船清聒企者不立柔肤弱体沙田升引蛇鳣视瞭水市嗣临随便缩微书跳井温直芴芒枭破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