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惑滞泥。 晉 慧遠 《明報應論》:“宜朗以達觀,曉以大方,豈得就其迷滞,以為報應之對哉?” 晉 慧遠 《明報應論》:“推此而言,則知聖人因其迷滞,以明報應之對,不就其迷滞,以為報應之對也。”
“迷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多用于形容思想或認知上的困惑與停滞,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含義
指“迷惑滞泥”,即因迷惑不解而陷入思維或行動的停滞狀态。例如,晉代慧遠在《明報應論》中提到:“宜朗以達觀,曉以大方,豈得就其迷滞,以為報應之對哉?”,強調不應因迷惑而片面理解因果報應。
單字拆分
語境應用
該詞多用于哲學或宗教讨論中,批評對事物本質的片面理解。例如慧遠進一步指出:“聖人因其迷滞,以明報應之對”,主張通過理性思考破除迷惑。
若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擴展用例,可參考《明報應論》相關研究。
迷滞(mí zhì)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和土,總共有10畫。由于辶部表示路程,土部表示與地相關的事物,迷滞的字義涵蓋了在旅途中迷失方向、陷入困境、行進受阻等含義。
迷滞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漢字辭典中,被歸類為蟲部,在古時它的意思是由于茂密的樹叢阻礙旅行而進展緩慢。後來逐漸發展為表示心智困惑、迷失的意思。
迷滞的繁體字為「迷滯」。
迷滞在古代的寫法為「迷滯」。
1. 這個森林密密麻麻的,容易讓人陷入迷滞。
2. 他的思緒迷滞在過去的回憶中,無法走出來。
1. 迷茫:表示迷失方向、困惑的狀态。
2. 迷惘:表示對未來或自己的情況感到困惑不解的狀态。
3. 迷途:表示迷失道路或迷失方向的狀态。
迷茫、迷惘、迷亂。
明晰、明了、順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