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pe] 擦除,擦幹淨
擦抹,抹去。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漆》:“若不揩拭者,地氣蒸熱,徧上生衣,厚潤徹膠,便皺;動處起發,颯然破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四回:“説到這裡……那眼淚便從眼睛裡直滾下來,連忙拿手帕去揩拭。” 茅盾 《子夜》九:“她拿起 林佩珊 襟頭作為裝飾品的印花絲帕望自己額上揩拭一下。”
“揩拭”是一個漢語動詞,讀音為kāi shì,其核心含義為擦拭、擦幹淨。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用布、手帕等物品擦去物體表面的污漬或液體,使其恢複潔淨狀态。例如:“用抹布揩拭桌面”。
詳細解釋與用法
近義詞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擦拭、抹去、拂拭,反義詞則如沾染、弄髒。英文可譯為“wipe”。
曆史與語境
該詞最早見于北魏文獻,如賈思勰《齊民要術》,說明其使用曆史長達千年,多用于描述維護物品的實用場景,後逐漸擴展至日常生活中的擦拭動作。
“揩拭”既可用于具體清潔行為(如擦桌子),也可用于抽象表達(如“揩拭淚水”),兼具實用與文學色彩。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證,可參考《洛陽搢紳舊聞記》等文獻。
揩拭(kāi shì)是一個動詞詞語,意為用布或手巾等拭去污漬或水分。
揩拭這個詞的部首分别是手(扌)和巾(巾),共有16個筆畫。
揩拭的來源比較晚,最早出現在清代的《康熙字典》中。
繁體的揩拭在字形上與簡體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揩拭的字形稍有不同,手的部分寫作曷,巾的部分則寫作巾旁。
1. 孩子們用紙巾揩拭着汗水,笑個不停。
2. 她輕輕地揩拭着鏡子上的灰塵,使其重新閃亮起來。
擦揩、揩擦、拭目以待等。
擦拭、抹去、擦除。
塗抹、塗敷、塗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