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筆伐的意思、筆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筆伐的解釋

謂以文聲讨。 魯迅 《花邊文學·序言》:“隻為了一篇《玩笑隻當它玩笑》,又曾引出過一封 文公直 先生的來信,筆伐的更嚴重了。”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雖說 孔子 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然而現在的人們,卻幾乎誰也不知道一個筆伐了的亂臣賊子的名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筆伐"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文字形式進行譴責或批判。《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用文字聲讨",其構詞法源自古漢語"口誅筆伐"的經典表述,其中"筆"代指書寫工具,引申為文字表達,"伐"取《說文解字》中"擊也"之本義,轉指語言攻勢。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文人文集中,汪廷讷在《三祝記》中"他捐廉棄恥,向權門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的用例,生動展現了文人以筆為劍的批判傳統。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中"你既不能以身報國,又不能口誅筆伐"的表述,則印證了該詞在近代漢語中的延續性使用。

在語法功能層面,"筆伐"屬于動賓結構複合詞,現代漢語中常與"口誅"連用,構成聯合式成語"口誅筆伐",強調語言與文字的雙重批判維度。其使用範疇多涉及社會輿論監督、文化批評等領域,如《人民日報》2023年評論文章曾以"對學術不端行為當施以口誅筆伐"彰顯其現實語境中的運用價值。

權威辭書釋義方面,《漢語大詞典》着重強調其"以文字譴責、聲讨"的核心語義,并列舉宋代史籍中"筆伐嚴于鈇钺"的經典用例,突顯文字批判的曆史深度。該詞在現代社會語用中,既保持着傳統文人的道德批判功能,又發展出網絡時代的輿論監督新形态,形成跨越古今的語義傳承。

網絡擴展解釋

“筆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筆伐”指用文字進行聲讨或譴責,常與“口誅”連用為成語“口誅筆伐”,表示從口頭和書面兩方面揭露、批判錯誤行為。


二、詞語結構與來源

  1. 結構分析
    由“筆”(書寫工具,代指文字)和“伐”(讨伐、攻擊)組成,屬偏正式合成詞,強調通過文字表達批判。
  2. 曆史淵源
    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獻,如陳亮《畏羞于君子》中“免筆誅口伐”,後逐漸演變為固定表達。

三、用法與示例

  1. 單獨使用
    例:魯迅在雜文中曾以犀利文字對時弊進行筆伐。
  2. 成語搭配
    例:“口誅筆伐”常見于批判社會不良現象,如:“媒體對貪污行為展開口誅筆伐”。

四、相關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文學著作(如魯迅雜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謷色百壺把截寶殿暴雨八殥弊民娼寮敕戒麤戾搭赸遞遞訂貨敦迫惡師放定方頤飛鷹走狗該成高粱公谒合股河圖雒書槐雞胡鋪搭徼歡椒屋假推濟寒赈貧科式寬泰亮色連壘柳絮才高馬夾袋慢緩茂化沒羞明月木豆旁澤偏風辟啟乞募入殡入己贓入鄉隨俗上嫚下暴善秀孫曾天空海闊天形挺解體系土堡頑瞽飨饋閑冷憲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