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催逼。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義軍大都督邀 洪 為将兵都尉,累見敦迫。” 宋 歐陽修 《右監門衛将軍夫人李氏墓志銘》:“夫人自誓不嫁,宗族敦迫,其守益堅。” 白蕉 《袁世凱與************》:“詔旨敦迫,急於星火。”亦謂緊迫。 唐 杜甫 《八哀詩·贈司空王公思禮》:“ 肅宗 登寶位,塞望勢敦迫。”
“敦迫”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ūn pò,其核心含義為催逼、敦促,帶有強烈的緊迫感。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詳細解析:
“敦迫”兼具行動催促與形勢壓迫的雙重意味,適用于描述需快速響應的緊迫情境。如需更多用例,可參考古籍如《抱樸子》或《八哀詩》。
敦迫(dūn pò)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強迫、逼迫、促使。常用來形容某種力量或者壓力對人們産生的影響,使其不得不做某事。
拆分部首和筆畫:敦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人部(亻),右邊是屯部(屯)。它共有14筆。
來源:敦迫這個詞的來源與古代的軍事制度有關。屯部表示聚集,人部表示人們。敦迫從字義上表達了人們被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種集體壓力,被強迫做某事的意思。
繁體:敦迫的繁體字是『踆迫』,但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敦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它的古體字是『㵢』,是由一個表示山的廠字旁邊加上多個橫、豎、點等筆畫構成。
例句:1. 老闆敦迫員工加班,造成了極大的工作壓力。
2. 政府采取敦迫手段,強制推行了一項新政策。
常見的與敦迫相關的詞語有:敦促、迫使、強制、催促等。
近義詞:與敦迫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逼迫、催逼、催促等。
反義詞:與敦迫意思相反的詞語包括:勸解、慰問、鼓勵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