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髀的意思、搏髀的詳細解釋
搏髀的解釋
[beat time on the leg] 指在腿上打節拍,以應和歌曲和表示歎息或歡樂
彈筝搏髀。——秦· 李斯《谏逐客書》
詳細解釋
拍擊其股。用為歌曲節奏。亦以表示贊歎或惋惜。《史記·李斯列傳》:“夫擊甕叩缶彈筝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 秦 之聲也。”《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上既聞 廉頗 、 李牧 為人,良説,而搏髀曰:‘嗟乎!吾獨不得 廉頗 、 李牧 時為吾将,吾豈憂 匈奴 哉!’”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諧隱》:“豈為童稚之戲謔,搏髀而抃笑哉?” 宋 戴表元 《義蜂行》:“我來訪翁親目睹,搏髀不覺長咨嗟。”
詞語分解
- 搏的解釋 搏 ó 對打:搏鬥。搏擊(奮力進擊)。搏戰。搏膺(捶胸,表示憤怒)。肉搏。拼搏。 跳動:搏動。脈搏。 捕捉:搏噬。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髀的解釋 髀 ì 大腿,亦指大腿骨:髀肉複生(因長久不騎馬,大腿肉又長起來了,形容長久安逸,無所作為)。 筆畫數:; 部首: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搏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一、核心釋義
搏髀(拼音:bó bì)指用手拍擊大腿的動作,常見于兩種場景:
- 音樂節奏:作為歌曲或樂曲的節拍輔助,例如《史記·李斯列傳》提到“彈筝搏髀”,即彈奏古筝時用手拍腿打拍子。
- 情緒表達:表示激動、贊歎或惋惜,如《谏逐客書》中“搏髀而歌呼嗚嗚”,體現情感宣洩。
二、語境分析
-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李斯在《谏逐客書》中通過“搏髀”描述秦國本土音樂的質樸風格,與外來樂器形成對比,暗含文化差異的評判。
- 動作延伸義:可引申為隨性、不拘禮節的狀态,如“搏髀而談”形容友人間的率真交流(此說法多見于現代引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權威辨析
需注意,部分網絡釋義(如“競技活動”)缺乏可靠文獻支持,建議以《史記》《谏逐客書》等經典著作為準。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史記·李斯列傳》或李斯《谏逐客書》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搏髀是一個中國文化中的詞彙,表示拍打股骨。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手和骨,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這個詞。它的筆畫數是16畫。《搏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中,是一種古代的拍打儀式。
在繁體字中,搏髀的寫法并沒有太大差異。它仍然保持着手和骨兩個部首的組合,并且相同的筆畫數。這顯示了在傳承中對于字形的連續性和一緻性的重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搏髀在古代寫法中,常出現在古籍文獻中,以木和骨相組合,形成一個形狀獨特的字形。這個字形反映了古人對于這個動作的特殊意義的理解和表達。
以下是一個關于搏髀的例句:他用力搏髀,以表達他的憤怒和不滿情緒。
一些以搏髀為核心的組詞有:搏髀拍胸、搏髀頓足等,這些詞語都是以搏髀為依據,形象地描繪了一種強烈的情感表達。
搏髀的近義詞可以是敲胸膛、拍大腿等,它們都隱含了類似于搏髀的動作。
反義詞包括輕擊、撫摸等,它們表示了與搏髀相反的動作或情感。
總之,搏髀是一個有着古老文化背景的詞彙,體現了漢字在書寫、演變過程中的連續性和豐富性。通過了解搏髀的含義、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漢字寫法、例句等方面的内容,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個詞彙在中國文化中的價值和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