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开府的意思、开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开府的解释

(1).古代指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将军等)成立府署,选置僚属。《后汉书·董卓传》:“ 傕 ( 李傕 )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 三国 魏 阮籍 《辞蒋太尉辟命奏记》:“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史君 开府未浹旬,欲戴纶巾挥白羽。”

(2).指有权开府的官员。 唐 杜甫 《春日忆李白》诗:“清新 庾开府 ,俊逸 鲍参军 。”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九:“ 无咎 ( 晁无咎 )云:‘疑 宋开府 鐡石心肠。’”

(3).特指 庾信 。 宋 欧阳修 《答判班孙待制见寄》诗:“惟恨 江淹 才已尽,难酬 开府 句清新。”

(4).府兵军职。 西魏 和 北周 时全国府兵分属于二十四军,每军设一开府,兵额约二千人。参阅《北史·李弼等传论》、《新唐书·兵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开府的详细释义(汉语词典角度)

一、字面释义与核心含义

“开府”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官制,其核心含义是指高级官员(尤指三公、大将军、将军等)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的行为和资格。拆解来看:

二、历史制度演变与具体内涵

  1. 起源与确立(汉代):

    • 开府制度始于汉代,最初是授予位高权重的大臣(如三公、大将军)的一种特权。被允许开府的官员,意味着他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指挥权,可以组建自己的行政和军事班底(幕府)。这极大地增强了其处理复杂军政事务的能力和独立性。例如,汉代的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等都拥有开府的权力。来源:《汉书》、《后汉书》相关职官志及人物传记。
  2. “开府仪同三司”的形成与普及(魏晋南北朝):

    •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权臣迭起。为了安置功臣、笼络势力,朝廷开始将开府的资格授予更多的高级官员,甚至一些重要的地方军政长官(如都督、刺史)。
    • 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形成了“开府仪同三司”(简称“开府”)的称号。“仪同三司” 指仪仗、待遇等同于“三司”(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因此,“开府仪同三司”意味着被授予者不仅拥有开设府署、自辟僚属的权力,其享有的礼仪规格和待遇也等同于朝廷最高级别的三公。这成为仅次于三公的极高荣衔,是官员品阶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如北魏、北齐时为一品,北周时为九命)。来源:《晋书·职官志》、《通典·职官典》。
  3. 制度化与品阶化(隋唐以后):

    • 隋唐时期,官制进一步规范化。“开府仪同三司”被正式确立为散官的最高阶(从一品文散官)或勋官的最高等级之一。它不再必然与具体的、拥有实权的开府建衙行为挂钩,而更多成为一种表示崇高地位和优厚待遇的荣誉性官衔。获得此衔者享有相应的俸禄、礼仪待遇。来源:《隋书·百官志》、《新唐书·百官志》。

三、文化影响与引申

“开府”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核心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的特权。其最高形式“开府仪同三司”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成为表示极高地位和待遇的荣衔。该词深刻反映了古代官僚体系中权力分配与等级制度的特征,是权力、地位和独立行政能力的象征。

网络扩展解释

“开府”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随历史演变而扩展,主要包含以下四层解释:

  1. 基本定义
    指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将军等)经皇帝授权后,建立独立府署并自行选拔僚属的权力。例如《后汉书》记载李傕“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表明其拥有独立行政班底(、)。

  2. 历史演变

    • 汉朝:仅三公、大将军等极少数重臣可开府,如董卓部将李傕。
    • 魏晋南北朝:开府权限放宽至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庾信因官至“开府仪同三司”被杜甫称为“庾开府”(、)。
    • 隋唐:演变为府兵制军职,西魏时全国府兵分属24军,每军设一开府,统兵约2000人(、)。
  3. 文学特指
    因庾信官衔与文学成就,后世常以“开府”代指其本人。如杜甫诗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4. 制度意义
    开府标志着官员拥有独立行政、军事决策权,如唐代藩王“开府建牙”可自任属官、制定地方政策。此制度强化了官员自主权,但也易导致地方割据。

扩展阅读:开府权限的扩大与收缩,常反映中央集权强弱。例如汉末乱世中开府者增多,而隋唐通过三省六部制逐步收权,开府逐渐虚衔化。

别人正在浏览...

百泉残羹冷炙策学乘凶弛绝臭钱辞力蹙踖冻云笃降堕容泛采燔灭非金属矿床阜昌腹痛公启故吾河埠闳儒红衣主教黄瑞还童化热毁撤恢诡谲怪讲制界疆竞凑惊鹊锦江缙绅録酒家佣久经世故驹隙空洞洞轠轠猎角龙辅陇海蛮爲明庭乃文乃武拼争僻嗜丕扬辟雍桡袭任公日今神庥诗功使署霜朱随疑贪嗜体能兔啮汙泽阋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