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武尾的意思、武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武尾的解釋

即虎尾。 唐 人避 唐高祖 之祖 李虎 諱,改“虎”為“武”。《北史·李平傳》:“前來臺使,頗好侵漁。 平 乃畫‘履武尾,踐薄冰’於客館,注頌其下,以示誡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武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避諱文化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1. 基本詞義
    “武尾”即“虎尾”。唐代人為避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的名諱,将“虎”改為“武”,因此“虎尾”被寫作“武尾”。

  2. 避諱背景
    唐代對帝王名諱的避諱要求嚴格,李虎作為皇室先祖,其名“虎”在文獻中需用其他字替代。這種避諱現象在《北史·李平傳》等史書中均有體現。

  3. 文獻出處
    《北史·李平傳》記載,李平曾畫“履武尾,踐薄冰”于客館,并附注頌詞以警示官員廉潔。此處“武尾”即化用《詩經·小雅》“如履虎尾”的典故,因避諱而改字。

  4. 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武尾”已不常用,但作為曆史詞彙,它反映了古代語言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特點。類似避諱現象還有“代稱‘世’為‘代’”(避李世民諱)等。

建議結合《北史》《舊唐書》等史料進一步了解唐代避諱制度的具體實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武尾的意思

《武尾》這個詞是指在戰鬥中擊敗敵人後奔逃的人或部隊,也可以用來形容敗走或逃亡的行為。武尾一詞常用于戰争、軍事等領域,具有一定的貶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武尾的拆分是由“止”和“尾”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七畫。

來源

《武尾》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當時士兵在戰鬥中擊敗敵人後,敵人往往會逃跑,而追擊的一方則稱為“武尾”。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變成了形容敗走、逃亡的意思。

繁體

繁體字中,“武尾”常被寫作「武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武尾的古字寫法為“戈足”。根據形狀來看,這個字的确可以聯想到戰鬥和逃亡的情景。

例句

1. 在大規模戰鬥中,一旦敵人潰敗,武尾都是不可避免的。

2. 他們在戰場上表現出色,但在敵人的武尾中逃脫了。

組詞

戰武、逃尾、敗武、勝尾

近義詞

敵逐、敗走、潰退

反義詞

勝利、追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