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年喪的意思、三年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年喪的解釋

古代喪服中最重的一種。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等要服喪三年。為封建社會的基本喪制。《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左傳·昭公十五年》:“王一歲而有三年之喪二焉。” 杜預 注:“天子絶期,唯服三年,故後雖期,通謂之三年喪。”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阿司寇》:“後既崩,禦史 李玉明 復上疏請行三年喪禮,亦戍於 伊犁 。”參閱《儀禮·喪禮》、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三年之喪》、 清 趙翼 《陔馀叢考·三年喪不計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年喪”是中國古代喪禮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種服喪形式,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三年喪是封建社會最重的喪服制度,要求特定親屬關系者為逝者服喪三年。其核心源于儒家孝道倫理,《論語·陽貨》記載孔子強調「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認為這是表達哀思的必要期限。

二、適用對象

主要適用于三種核心倫理關系:

  1. 臣為君:官員需為君主守制
  2. 子為父:子女為父親服喪
  3. 妻為夫:妻子為丈夫守喪 (《左傳·昭公十五年》記載周王室曾一年内遭遇兩次三年喪)

三、曆史演變

四、實際執行

雖為禮制核心要求,但存在變通:

五、文化影響

在民間形成特殊習俗:

該制度通過《儀禮·喪服》形成完整體系,體現了古代社會「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念,但其嚴苛性也引發過持續争議,如宰我曾質疑「三年之喪期已久矣」(《論語·陽貨》)。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年喪》的意思

《三年喪》是指古代中國的喪期,即失去親人後舉行的哀悼儀式和規定的一定時間。這個詞可以分為兩部分:三年表示了喪期的長時間,而喪則是指人們為了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哀悼之情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

《三年喪》的部首和筆畫

《三年喪》的部首是一部,其中包含了“丶”和“一”兩個基本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三年喪》的來源

《三年喪》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禮制,是在古代儒家的儀禮體系中規定的一種習俗。根據儒家的思想,喪失親人是一件非常令人悲傷的事情,所以規定了一定的喪期和一系列喪禮來表達對逝者的哀悼之情。

《三年喪》的繁體字

《三年喪》的繁體字為「三年喪」,其中「喪」這個字是表示喪期和喪禮的意思。

《三年喪》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三年喪》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古代「三年」這兩個字分别寫作「叁年」,而「喪」則寫成「喪」。

《三年喪》的例句

1. 據說古代貴族家中,如果家中有人去世,就會舉行三年喪來表示哀悼。

2. 在《論語》中,孔子曾經提到了喪期,他認為三年的喪期太長,應該適當縮短。

《三年喪》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三年喪、五年喪、喪禮、喪期

近義詞:喪期、喪事、服喪

反義詞:喜慶、婚喪喜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