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 唐 始設,初屬 集賢殿 書院,職在刊緝經籍。後為翰林院學士之一,職在為皇帝及太子講讀經史,備顧問應對。 宋 樂史 《廣卓異記·柳公權》:“ 開成 五年,加散騎常侍出,凡三入翰林,為侍讀學士。” 清 戴震 《範忠貞傳》:“中 順治 壬辰進士,由翰林院編修擢秘書院侍讀學士,遷國史院學士。”《官場現形記》第五八回:“ 沉中堂 一看這告奮勇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侍讀學士旗人 紳靈 ,號叫 紳筱庵 的便是。”
(2). 清 代内閣所設,掌收發本章、總稽翻譯,不以翰林出身充任。
侍讀學士是中國古代官職,其職責和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侍讀學士的核心職能隨朝代更疊而變化,從唐代的經史講讀、文獻整理,到清代的文書管理,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中學術與行政結合的特點。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可參考《廣卓異記》《清通志》等史料來源。
《侍讀學士》這個詞源自古代中國的官制系統,在明清兩代,是科舉考試中的一個學位級别。侍讀學士是指考取了秀才或者舉人後,繼續進行進一步學習,以備參加進士科舉考試的人員。
拆分部首和筆畫:侍(人偏旁,4畫),讀(言部,4畫),學(學部,8畫),士(士部,3畫)。
來源:《侍讀學士》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文獻中,當時是指為考取進士科舉而努力學習的人群。
繁體:侍讀學士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多有變化,該詞在古代也有不同的寫法,如“侍讀學士”或“侍讀學士”。
例句:他是一位勤奮好學的侍讀學士,深受老師和同學的敬佩。
組詞:侍從、侍奉、侍衛、讀書、學習、學問、學業、學士等。
近義詞:學士、學子、學者、士子。
反義詞:文盲、不學無術、無知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