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 唐 始設,初屬 集賢殿 書院,職在刊緝經籍。後為翰林院學士之一,職在為皇帝及太子講讀經史,備顧問應對。 宋 樂史 《廣卓異記·柳公權》:“ 開成 五年,加散騎常侍出,凡三入翰林,為侍讀學士。” 清 戴震 《範忠貞傳》:“中 順治 壬辰進士,由翰林院編修擢秘書院侍讀學士,遷國史院學士。”《官場現形記》第五八回:“ 沉中堂 一看這告奮勇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侍讀學士旗人 紳靈 ,號叫 紳筱庵 的便是。”
(2). 清 代内閣所設,掌收發本章、總稽翻譯,不以翰林出身充任。
侍讀學士是中國古代中央文官制度中的重要官職,主要職責為帝王或太子講讀經史、備顧問應對,兼具學術與政治職能。其曆史沿革與職能變化如下:
侍讀學士即“侍從講讀之學士”,屬皇帝或太子的高級文化侍從官。
唐代起源
初設于唐玄宗時期,隸屬集賢殿書院,職責為校勘典籍、為皇帝講論經義(來源:白鋼《中國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
職能重點:學術整理與禦前講學。
宋代制度化
北宋于翰林學士院下設“翰林侍讀學士”“翰林侍講學士”,成為固定官職。
職能擴展:
品級:正三品,屬高階文臣(來源:脫脫《宋史·職官志》)。
明清演變
核心職能:禦前學術顧問+中樞文書處理。
《漢語大詞典》釋義:
“侍讀學士:官名。唐代始設,宋明清沿置,為皇帝講論文史,備顧問。”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1卷,頁1283)
《中國曆史大辭典·職官卷》:
“清代内閣侍讀學士掌勘對本章、檢校籤票,實為文書審核樞紐。”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版,頁217)
《古代官職沿革典》:
“唐宋侍讀學士乃經筵制度核心,明清時職能漸轉向政務文書。”
(中華書局,2010年版,頁346)
侍讀學士作為帝王師與文化精英的雙重身份,代表古代“以學參政”的傳統。其選拔多通過科舉高階考試(如進士出身),是文官體系中清要之職,對政策制定與文化傳承具有深層影響(來源: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侍讀學士是中國古代官職,其職責和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侍讀學士的核心職能隨朝代更疊而變化,從唐代的經史講讀、文獻整理,到清代的文書管理,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中學術與行政結合的特點。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可參考《廣卓異記》《清通志》等史料來源。
敖遊被卧本巴人标揭碧鴉犀不甚了了城府畜君楚苗刺宥村迳丹裳大勢至钿鳥斷滅獨活二吳風烈羹飯種梗目官序詭說河唇鴻術槐實晦昒胡越同舟降低賈售警廷苣蕒菜粱肉領給麗限立勳爐台賣酒提瓶馬如流水鳴雁直木摩揣咆咻辟嫌七級芙蓉輕狷傾柯秋鴻山栖少年先鋒隊蛇含升壓使婢叔孫鎖靠提心在口頭角峥嵘望絶萬緒千端舞幹兀臲無窮遞縮等比數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