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更鼓聲。因鼍夜鳴與更鼓相應,故名。亦指戰鼓聲。 宋 韓駒 《次韻王給事觀殿試唱名》:“我老倦隨宮漏水, 江 南 江 北聽鼉更。” 宋 陸遊 《夏夜》詩:“六尺筇枝膝上橫,中庭岸幘聽鼉更。” 清 龔自珍 《阮尚書年譜第一序》:“厥後 蔡牽 往來 閩浙 ,公首薦 壯烈伯 李公 俾為統帥, 壯烈 成名, 牽 亦尋滅,鲸浪遂息,鼉更不驚。”參閱《埤雅·釋魚》。
“鼍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更鼓、戰鼓相關,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鼍更”讀作tuó gēng(注音:ㄊㄨㄛˊ ㄍㄥ),字面指更鼓聲或戰鼓聲。因鼍(揚子鳄)夜晚鳴叫與古代夜間報更的鼓聲相似,故得名。
引申含義
在文學作品中,也借指戰鼓聲,常用于形容戰場或軍旅場景。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主要出現于古典文學研究或引用古詩文時。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埤雅·釋魚》或宋代詩詞注解。
鼍更是一個漢字詞語,從字面上看,它由“鼍”和“更”兩個字組成。
鼍(tuó)的部首是“魚”,它的總筆畫數為16;更(gēng)的部首是“曰”,它的總筆畫數為7。
“鼍”一詞最初出現在《爾雅》中,是指一種古代傳說中的大蛇。根據傳說,鼍是一種常常栖息在水邊的巨型蛇類生物,它有着巨大的身軀和強大的力量。
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鱵」。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鼍的寫法較為複雜,常采用訛變寫法。例如:「尮更」、「牘更」。
1. 他的力氣大得像鼍一樣。
2. 這部電影的特效讓我聯想到了古代的鼍。
鼍形 鼍力 鼍魚 鼍神 鼍屬性
大蛇 蟒蛇 水蛇
小蛇 蟲子 毒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