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矩法則。《南齊書·武帝紀》:“三季澆浮,舊章陵替,吉兇奢靡,動違矩則。” 明 李東陽 《戴公神道碑銘》:“言行動履,心有矩則。”《明史·錢習禮傳》:“ 習禮 篤行誼,好古秉禮,動有矩則。”
“矩則”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矩則”指規矩法則,強調遵循既定的準則或規範,不偏離正道。該詞由“矩”(本義為測量直角的工具,引申為規則)和“則”(準則)組成,體現對傳統禮法或行為規範的遵守。
工具到規則的演變
“矩”原指木工測量直角、方形的工具(如《離騷》中“求榘鑊之所同”),後引申為行為準則(如“循規蹈矩”)。
“則”表示法則、标準,二者結合後,“矩則”強調以嚴格的标準約束言行。
古籍中的用例
“矩則”是融合工具象征與抽象準則的複合詞,既體現古代社會的禮法觀念,也適用于現代語境中強調規則的重要性。如需查閱具體古籍原文,可參考《南齊書》《明史》等文獻。
矩則(jǔ zé)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規矩、準則、法則”等意思。這個詞常常用來描述一種指導行為或判斷标準的原則。
矩則的部首是矢(shǐ),它是表示箭的部首。矩則共有10個筆畫。
矩則在《說文解字》中有相關記載。其中,“矩”指的是一種用來測量直線和角度的儀器,代表了規矩和規範;“則”則表示規則、準則。結合在一起,矩則表示了一種用規矩衡量和判定的準則。
矩則的繁體字為「矩則」。
在古代,矩則的寫法并不是現在這樣,而是略有不同。以字形為例,矩在古代的寫法中,矢的上方有一個「五」形的部分;則在古代的寫法中,中間是一個勺形,下方有一個十形。
1. 我們要遵守社會的矩則,不做違法的事情。
2. 最高法庭制定了一套司法矩則,以保證公平正義的實現。
3. 這個公司的行為受到了商業矩則的限制,不會從事違法或不道德的活動。
1. 矩形(jǔ xíng):表示具有四個直角的平面圖形。
2. 規矩(guī jǔ):表示一種遵守準則、合乎規範的行為或做法。
3. 模範(mó fàn):表示一種引領樣闆、值得學習的典範或标準。
近義詞包括:标準、原則、規範、準則。
反義詞包括:違規、不合規範、不按照準則、不守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