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編的意思、外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編的解釋

正書以外帶補遺、補缺性質的别編。《宋史·藝文志一》:“ 程迥 《易章句》十卷,又《外編》一卷。” 清 雷浚著 《說文外編》:“因取見于群經和《玉篇》、《廣韻》而《說文》不載的字,故以外編為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編是漢語詞彙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術語,主要應用于古籍整理與出版領域,其核心含義指正集之外另行編纂的附屬内容。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文獻應用角度分層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附屬編纂物

    指獨立于主體文獻(正編)之外,另行輯錄的補充性文本。這類内容通常因體例、年代或主題差異,未被納入正編體系,但具有關聯性參考價值。例如《四庫全書》将部分存目文獻歸為“外編”,以區别于主體經史子集四部。

  2. 非正統的編目

    在傳統目錄學中,“外編”暗含對文獻權威性的區分。如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将佛道典籍列為外編,反映古代學術體系中對“正統”與“邊緣”文獻的分類邏輯。


二、文獻學特征


三、現代延伸應用

在當代出版中,“外編”概念延伸至三類場景:

  1. 學術叢書:如《魯迅手稿全集》将書信、日記作為外編單冊出版;
  2. 地方志書:新修方志常另設《外編卷》收錄民間傳說、碑刻拓片;
  3. 數字文獻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将存目文獻、殘卷标注為外編資源。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3卷第421頁。
  2.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凡例”第17條。
  3. 章學誠《文史通義·外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卷三《釋通》。
  4.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附錄《外編·唐代進士錄補遺》。

網絡擴展解釋

“外編”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ài biān,其核心含義指正書以外帶有補遺、補缺性質的别編,屬于文獻學或學術著作中的補充内容。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2.曆史與實例

3.字義分解

4.相關概念辨析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學術讨論,可參考《宋史·藝文志》或清代考據學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傲散白緣敗走備灑掃砭熨碧霞祠柴燎告天叱奴赤霄初級佽助倒贓磴石低黯滌穢布新鈍化埵塊法炬浮詭構嫌過程郭嘉浩皛橫額和尚和音郊鄽剿截荊山之玉經實倦容君師看齊枯荑來往累句林圃裡外羅漢牀冥職配享從汜品等平津邸蘋果緑千歲一時秦醉軟釘子掃帚星沈钿钿盛齒拾牙慧疏浚梳掃通浚僮約舞弊香衖羨赢閑在顯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