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孥的意思、寄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孥的解釋

寄托妻子和兒女。《國語·鄭語》:“君若以 周 難之故,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 韋昭 注:“妻子曰孥。”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乍容身於 白社 ,亦寄孥於 伯通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寄孥”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寄”和“孥”兩部分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及《辭源》釋義,“寄”指托付、寄存,“孥”指妻子與兒女的統稱,合稱即表示将家眷暫時安置于他處。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宋史》記載官員赴任時“寄孥于鄰邑”,體現古代士人因職務變動産生的家庭安置需求。

在構詞法上,“寄孥”屬于動賓結構,與“托孤”“寄籍”等詞具有相似語法特征。其使用場景多與仕宦遷徙、戰亂避禍相關,如明代《警世通言》中“因兵亂寄孥山寺”的用法,反映特定曆史背景下的人口流動現象。

需說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具實用價值,僅作為研究古典文獻的詞彙留存。當代權威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未收錄此詞,側面印證其語言活性的消亡。

網絡擴展解釋

“寄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要點理解:

  1. 基本釋義
    “寄孥”指寄托妻子和兒女,即因特殊原因(如戰亂、遷徙等)将家人暫時安置于他處。其中,“寄”意為托付、寄存(),而“孥”指妻子和子女()。

  2. 文獻例證

    • 《國語·鄭語》記載:“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此處描述因周朝危難,将家人與財物托付他國。
    • 南朝沈約《郊居賦》中“寄孥於伯通”,亦指将家人托付他人照料()。
  3. 曆史背景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多與動蕩社會背景相關。例如戰亂時,人們為避禍将親屬安置至安全之地,體現了古代家族觀念與生存策略。

  4. 現代使用
    “寄孥”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文言詞彙,多見于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中。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國語》等典籍原文,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腌臜混沌抱佛腳八議變虧畢給暢銷書差選棽鐘饬身床貼倅樽丹麥人德友頂瓜抖露放刁關鼓詭説鶴胫亨生車和說鴻俦穢累荟蕞腳程階賞精曜錦帙酒評魯趙哜咨帣鞴可不道拉客牢彘亮德簾旌離纚靈秀六珈麥角面問内藏軯訇毗沙門天王散儒上智神谟身遠心近十惡世祿四真饕兵土娼外埠僞筍溫疠無堤之輿相覔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