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托妻子和兒女。《國語·鄭語》:“君若以 周 難之故,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 韋昭 注:“妻子曰孥。”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乍容身於 白社 ,亦寄孥於 伯通 。”
“寄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要點理解:
基本釋義
“寄孥”指寄托妻子和兒女,即因特殊原因(如戰亂、遷徙等)将家人暫時安置于他處。其中,“寄”意為托付、寄存(),而“孥”指妻子和子女()。
文獻例證
曆史背景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多與動蕩社會背景相關。例如戰亂時,人們為避禍将親屬安置至安全之地,體現了古代家族觀念與生存策略。
現代使用
“寄孥”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文言詞彙,多見于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中。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國語》等典籍原文,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寄孥》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将孩子送到别人家中托付撫養的行為,也可以指代被人托付撫養的孩子。
《寄孥》的拆分部首是宀(宀字旁),是一個形聲字,由“宀”和“女”組成。
宀(mián)是表示“房子”的部首,它一共有三畫。
女(nǚ)是表示“女性”的部首,它一共有三畫。
《寄孥》一共有11個筆畫。
《寄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家庭制度。在古代,由于各種原因,家庭中的孩子可能被送到親戚、朋友或寄養家庭中撫養成長。
繁體字“寄”在《寄孥》中保留了其原有的形态,與現代簡化字相比,它的結構更加複雜。
在古時候,字形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寄孥》的字形稍有差異,可以通過參考古代文獻和碑銘等資料來了解其寫法。
1. 為了求學的機會,父母将他寄孥給了一位貴族家庭。
2. 孤兒被政府寄孥給了有愛心的志願者。
寄養、寄宿、托孤、代養、寄居等。
托養、寄養、代養。
親自養育、自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