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l off (up);seal airtight;close] 嚴密地封閉
密封艙
密封容器
用于密封函件和遺囑的印章
嚴密地封閉。 晉 葛洪 《抱樸子·金丹》:“又 尹子 丹法:以雲母水和丹,密封緻金華池中,一年出,服一刀圭,盡一斤得五百歲。” 唐 王建 《贈郭将軍》詩:“天下表章經院過,宮中語笑隔牆聞。密封計策非時奏,别賜衣裳到處薰。” 宋 文天祥 《委佥幕審問楊小三死事批牌判》:“文字是密封來,忽然而往,人所不覺,則囚口得矣。” 蕭乾 《衣阿華的啟示》:“她給了我一包糖和一小盒密封的甜汁。”
密封指通過物理或化學手段将物品或空間嚴密封閉,防止物質洩漏或外界物質侵入的技術或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密封(拼音:mì fēng)源自漢語詞彙,意為"嚴密地封閉"。其核心功能是阻隔物質流動,既包括防止内部氣體、液體或粉狀固體外洩,也包含阻擋外部雜質進入。例如密封艙、密封容器等應用場景。
技術分類
核心作用 防止介質洩漏可提升設備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同時避免有毒/易燃物質危害安全。例如化工設備密封不良可能引發爆炸,食品包裝密封失效會導緻污染。
曆史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葛洪《抱樸子》,記載丹藥的密封保存方法;唐代王建詩句"密封計策非時奏"則展現其在文書保密中的應用。
語言關聯 近義詞為"封閉""密閉",反義詞是"開放"。現代技術延伸出密封膠、O型圈等專業材料。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等來源。
密封是指将物體表面或容器封閉,使之不透水、不透氣或不滲漏的過程。它可以用于保護物體免受外界的影響,防止液體或氣體洩漏、流失或被污染。
密封的部首是宀,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1畫。
密封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印章文化。古時候,人們在重要文件或物品上蓋上印章,以表示權威和真實性。這樣的印章需要封閉以保護其完整性和不被篡改,因此形成了對于封閉的概念,進而演變出“密封”的意思。
密封的繁體字是「 密閉 」。
在古代,密封的寫法較為簡練,隻有兩個字:「 密 」和「 否 」。這兩個字分别代表着封閉和不透氣。
1. 我們需要将食品用塑料袋密封起來,以防止變質。
2. 請在信封上密封好郵件,然後投入投遞箱。
組詞:密封材料、密封性、密封裝置。
近義詞:封閉、封鎖、封存。
反義詞:開放、暴露、洩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