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龃龉的意思、龃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龃龉的解释

[discord as the upper and lower teeth not meeting properly] 上下牙齿对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互相抵触

其志龃龉。——《太玄·亲》

谁能坐此苦,龃龉于其中。——白居易《达里》

详细解释

(1).上下齿不相对应。 明 徐渭 《秦望山花蕊峰》诗:“宛如齿齟齬,张吻讼所苦。”

(2).比喻不平正;参差不齐。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始甚峻,一里,转西渐夷,於是皆车道平拓,无齟齬之虑矣。” 清 李必恒 《铙歌·役者讴》:“輦粟陟砠,山石齟齬。”

(3).不相投合,抵触。 汉 扬雄 《太玄·亲》:“其志齟齬。” 范望 注:“齟齬,相恶也。” 唐 韩愈 《答窦秀才书》:“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齟齬。”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二:“虽然两人的性格实在并不相同,但也从不龃龉的过下来了。”

(4).不协调,差失。多用于文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状貌山川,古今咸用,施於常文,则齟齬为瑕。”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然记者以此属于圣人无毁誉之下,义终齟齬,疑是两章而脱其‘子曰’字。” 明 归有光 《先妣事略》:“孺人中夜觉寝,促 有光 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齟齬,乃喜。” 苏曼殊 《<梵文典>自序》:“﹝梵文﹞音韵既多齟齬,至於文法,一切未详。”

(5).不顺达。多指仕途。《新唐书·王求礼传》:“然以刚正故,宦齟齬。 神龙 初,终 衞王府 参军。”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庆元党》:“出而齟齬于仕,坎壈其身,几陷入于深文。”

(6).谓别离。 宋 王安石 《酬冲卿见别》诗:“两地尘沙今齟齬,二年风月共婆娑。” 宋 苏轼 《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齟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龃龉”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ǔ yǔ。其含义丰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本义:牙齿参差不齐,上下对不上

    • 这是“龃龉”最原始的字面意思,形象地描绘了上下牙齿无法正常咬合的状态。例如:“他天生牙齿龃龉,咀嚼食物有些困难。”
  2. 引申义:意见不合,发生争执、抵触

    • 这是“龃龉”最常用的引申义。由牙齿无法咬合引申为人与人之间在观点、想法上无法达成一致,产生矛盾或冲突。例如:“双方在合同细节上产生了龃龉,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 常与“发生”、“有”、“产生”等动词搭配使用。
  3. 引申义:事物彼此抵触,不相吻合

    • 此义项将冲突的对象扩展到抽象事物或事物之间。指事情、计划、说法等相互矛盾、不一致或不能顺利衔接。例如:“调查结果与之前的证词存在龃龉之处。”
  4. 引申义:不顺达;仕途不得志

    • 此义项相对少用,指人生际遇坎坷,事业或官场之路不顺利,遭遇挫折。例如:“他一生仕途龃龉,未能施展抱负。”

总结来说,“龃龉”的核心意象是“不吻合、不对应”。 无论是物理上的牙齿不齐,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不合,或是事物之间的矛盾、人生的不顺遂,都体现了这种“错位”或“冲突”的状态。在现代汉语中,表示“意见不合、发生争执”是其最常用和核心的含义。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龃龉”(jǔ yǔ)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本义
    指上下牙齿对不齐,如所述,其字形演变(金文至楷书)均以“齿”和“吕”组合,直观体现牙齿参差的状态。

  2. 核心比喻义
    引申为意见不合、互相抵触,如和均提到,源自战国宋玉《九辩》中“圆凿而方枘”的典故,形容观点无法契合。


二、引申含义

  1. 具体场景中的差异

    • 器物错位:在吴语方言中,可形容榫卯、接口等物理结构不齐()。
    • 文辞不协调:指文章逻辑或措辞的差失(、)。
  2. 抽象层面的矛盾

    • 人际关系:如团队合作中的摩擦,或家庭意见分歧。
    • 仕途不顺:古时多用于描述官场际遇坎坷()。

三、使用注意

若需进一步了解字源或方言用例,可参考汉典()及吴语文化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败北八绝邦侯鲍肆悖嫚崩颠本命日筚路不管不顾仓琅昌歜羊枣乘轝蚩尤戏处事大脚登座低沉洞霄宫斗取发型革佃赫炫火气兼功监食疾言怒色羁影捐忿弃瑕眷睐俊誉刊窜愧懅鲲鱼浪传乐天派廉陛临阅鸟吓泥缄秾艳瓫溢辟官铺放晴昊晴曛呮查麴禁羣萃散木不材省便升炼释鞍寿比南山四陈坍圮叹奇铁门限笔通渎威谋相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