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土。《書·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史記·律書》:“ 吳 用 孫武 ,申明軍約,賞罰必信,卒伯諸侯,兼列邦土。”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潧水》:“ 薛瓚 注《漢書》雲: 中牟 在 春秋 之時,為 鄭 之堰也,及三卿分 晉 ,則在 魏 之邦土。”
“邦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國土”,通常指代一個國家所轄的領土或疆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本義
“邦土”即“國土”,指國家主權範圍内的土地。例如《書·周官》記載:“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意為司空(古代官職)管理國家土地,安置百姓,按時令開發資源。
擴展用法
在曆史文獻中,“邦土”也可指代諸侯國的領地或某一政權實際控制的區域。例如北魏郦道元在《水經注·潧水》中提到中牟地區在春秋時期屬于鄭國,後因晉國分裂成為魏國領土,稱為“邦土”。
古典文獻中的使用
該詞多見于先秦至漢魏時期的典籍,強調國家疆域的政治屬性,如《史記·律書》記載吳國通過軍事擴張“兼列邦土”。
現代語境中的延伸
在近現代文本中,“邦土”可引申為“異國土地”。例如,有文獻提到華人勞工在“異邦土地上”勞作,既體現地理上的異域性,也暗含文化差異。
若需更多例證或延伸探讨,可參考古籍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
邦土一詞有兩個主要含義:
1. 邦國的疆土或國土: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領土範圍。
2. 對國家或祖國的稱呼。
邦土的部首是阝(阜),筆畫總數為10畫。
邦土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隨着時間變化逐漸形成現代漢字的樣式。在繁體字中,邦土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不是有所差異。
根據古代漢字的形态演變,邦土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無法直接确定具體字形。古代漢字的研究需要參考古籍文獻和甲骨文等資料。
以下是一些關于邦土的例句:
1. 我們要保衛我們的邦土。
2. 統一和保護國家的邦土是每個公民的責任。
以下是一些與邦土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1. 組詞:國土、疆土、領土。
2. 近義詞:國土、領土。
3. 反義詞:友邦、敵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