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拘俗守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該成語指人受限于傳統觀念或習俗,思想行為保守,不願創新或接受新事物。由“拘俗”(受限于世俗)和“守常”(固守常規)兩部分組成,強調對傳統規則的過度依賴。
最早出自晉代葛洪《抱樸子·論仙》:“淺識之徒,拘俗守常,鹹曰世間不見仙人,便雲天下必有此事。”
此句批判了當時人們對未知事物的狹隘認知,帶有貶義色彩。
現代用法示例:“面對新理論,學者不應拘俗守常,而需開放探索。”
提示: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抱樸子》原文及現代詞典釋義。
《拘俗守常》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意為遵守傳統,堅守規矩,不隨波逐流,不追求流行潮流,保持穩定和固執。
《拘俗守常》一詞的部首拆分為「讠」和「子」。其中,「讠」即為「言」的變體形式,表示與語言和思想相關的意義;「子」表示字的音節。整個詞的筆畫共計12畫。
《拘俗守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儒家文化和道德觀念。儒家主張積極遵循傳統的禮儀、道德和道德準則,注重個人修養和社會穩定。這種觀念在社會中被廣泛傳播,形成了“拘俗守常”的價值觀念。
在繁體字中,“拘俗守常”可以寫作「拘俗守常」。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拘俗守常》的方式可能會有一些不同,字形和書法風格也有變化。古代的書法作品中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同的筆畫和書寫方式,但整體的含義和概念并沒有改變。
1. 他一直都拘俗守常,不受時代潮流的影響。
2. 這個小鎮的居民都以拘俗守常的生活方式自居。
3. 尊重傳統和拘俗守常乃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點。
拘束、約束、守信、安分守己、價值觀
守舊、保守、恪守、守常
開放、個性、大膽、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