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藏的意思、貝藏的詳細解釋
貝藏的解釋
指佛經。藏,佛教經典。古 印度 人書之于貝葉上,故稱。 宋 洪適 《廣州獄空道場疏》:“爰啟梵筵,廣敷貝藏,拔沉冤于既往,嚴浄福以無邊。”
詞語分解
- 貝的解釋 貝 (貝) è 蛤蜊、珠母、刀蚌、文蛤等有介殼軟體動物的總稱。 指貝類動物的硬殼:貝殼。貝雕。 古代用貝殼做的貨币。 姓。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藏的解釋 藏 á 隱避起來: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隱藏。蘊藏。藏污納垢。 收存起來:收藏。藏品。藏書。儲藏。 躲匿露 藏 à 儲放東西的地方:藏府。寶藏。 道教、佛教經典的總稱:道藏。大藏經。三藏(佛教經典
網絡擴展解釋
“貝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 定義:指佛教經典(佛經)。古印度人将經文書寫在貝多羅樹葉(貝葉)上,故稱“貝藏”。
- 結構解析:
- 貝:原指貝殼,此處代指貝葉(棕榈科植物葉片,古印度常用作書寫材料)。
- 藏(cáng):此處指佛教經典的總稱,音譯自梵語“Piṭaka”(意為“箧藏”),後演化為“三藏”(經、律、論)。
二、發音與出處
- 拼音:bèi cáng,其中“藏”讀作“cáng”,而非“zàng”。
- 文獻例證:宋代洪適《廣州獄空道場疏》中曾用此詞:“爰啟梵筵,廣敷貝藏”,意為通過佛經傳播佛法。
三、文化背景
古印度因缺乏紙張,常用貝葉記錄重要文獻,尤其是佛經。這種書寫方式隨佛教傳入中國,“貝藏”逐漸成為佛經的代稱,體現了佛教文化傳播的物質載體特色。
四、現代使用
如今“貝藏”多用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日常口語較少見。如需引用,可結合具體語境,例如描述佛教文獻史時提及。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貝藏》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把貝殼藏起來。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貝藏的部首是貝,拆分之後有貝和藏兩個部分。貝的部首是貝,筆畫為4;藏的部首是裡,筆畫為7。
來源:《貝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貝殼儲藏習俗。人們相信貝殼擁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帶來好運和財富。因此,他們會把貝殼藏起來,以保持其神秘和神奇的能量。
繁體:《貝藏》
古時候漢字寫法:《蓓藏》
例句:他們将貝藏在深山之中,不讓任何人知道。
組詞:貝殼、財藏、珍貝藏物
近義詞:貝蔓、貝蓓
反義詞:暴露、顯露、展示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