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彜的意思、秉彜的詳細解釋
秉彜的解釋
持執常道。《詩·大雅·烝民》:“民之秉彜,好是懿德。” 毛 傳:“彜,常。” 朱熹 集傳:“秉,執。”《孟子·告子上》引作“秉夷”。 唐 獨孤及 《故太保贈太師韓國苗公谥議》:“協恭秉彜,動罔違德。” 清 方苞 《為秦門高貞女糾舉本引》:“天屬之情,秉彜之性,惟遘閔兇、備危苦而後庶一見之。” ********* 《民彜與政治》:“吾民宜固其秉彜之心田,冒萬難以排去其摧淩。”
詞語分解
- 秉的解釋 秉 ǐ 拿着,持:秉燭。 掌握、主持:秉正。秉公。 古代容量單位,一秉合六十斛。 姓。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彜的解釋 彜 í 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彜器。彜鼎。彜尊。 常理,法理:彜訓(指長輩對後輩的日常訓誨)。彜倫。彜常。彜章。 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雲南省和貴川省:彜族。彜人。 筆
網絡擴展解釋
“秉彜”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持執常道”,即遵循或堅守恒常的道德準則或自然法則。
- 現代理解:可引申為人心固有的道德本性,或對普遍真理的堅守。
2.詞源與經典出處
- 《詩經》: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烝民》:“民之秉彜,好是懿德。”意為百姓秉持常道,崇尚美德。
- 《孟子》引用:孟子在《告子上》中引作“秉夷”,二者含義相同,強調人性本善的儒家思想。
3.曆代注釋與用例
- 漢代鄭玄:注解《詩經》時指出“民所執持有常道”,強調常道的普遍性。
- 唐代獨孤及:在《故太保贈太師韓國苗公谥議》中用“協恭秉彜”形容品德高尚者。
- 清代方苞:以“秉彜之性”描述人在困境中展現的天性。
4.近義與相關概念
- 近義詞:秉性、持守、常道。
- 哲學關聯:與儒家“性善論”相通,如孟子“四端”思想,認為人天生具備道德傾向。
5.現代應用
-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形容對道德、原則的堅守,如李大钊著作中的引用(具體語境需結合原文)。
“秉彜”一詞融合了古典哲學與倫理觀念,既指具體的道德實踐,也暗含對人性的深層思考。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詩經》《孟子》原文或相關注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秉彜》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秉彜的意思
《秉彜》是一個成語,意為持有權杖,表示掌握權力或執掌重任。
拆分部首和筆畫
《秉彜》的拆分部首為手(扌)和彳,并且由11個筆畫組成。
來源
《秉彜》一詞來源于《詩經·秦風·大明》中的一句詩:“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秉彜敬止!”意思是文王莊嚴肅穆地執掌權杖,傳達出對功過正義的敬畏和肅穆的态度。
繁體
《秉彜》的繁體字為「秉彜」。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漢字的變遷,秉彜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但具體的演變過程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考證。
例句
1. 他是公司的總經理,一直秉彜執掌着重要權力。
2. 作為班長,我将秉彜把這個班級組織好。
組詞
沒有與《秉彜》相關的常用組詞。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持權、掌權、執掌。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丢權、失權、放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