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戴上脚镣。《易·噬嗑》:“屨校灭趾,无咎。” 王弼 注:“屨,贯也。” 孔颖达 疏:“屨,谓著而屨践也;校,谓所施之械也。”
“屦校”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屦校”指古代一种刑具,即戴上脚镣。其中:
引申意义
在《易经·噬嗑》中,“屦校灭趾”描述犯人戴上脚镣后遮住脚趾,象征小惩大诫以避免更大过错。
经典文献
出自《周易·噬嗑》:“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王弼注:“屦,贯也。” 孔颖达疏:“校谓所施之械也。”
此句意为:初犯小罪时施以轻刑(脚镣遮趾),可防止再犯,故“无咎”。
结构分析
“屦”为半包围结构,“校”为左右结构,组合后表示“贯穿刑具于足”。
“屦校”反映了古代刑罚制度中的“以刑止刑”思想,通过轻刑警示初犯者,体现了儒家“慎刑”理念。
《屦校》是一个古词汇,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学校,二是指公共教育机构。
《屦校》由履部首和校偏旁组成,履部首表示与鞋履相关的事物,校偏旁表示教育、学校。
履的部首是尸(尸部首),由5画组成;校的偏旁是木(木部首),由4画组成。
《屦校》的简化字是“居校”,源于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写法。在繁体字中,《屦》仍然保留了原本的形态。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屦校》在古代文字中的写法为 “屧校”。
1. 这所《屦校》设施先进,师资优秀。
2. 他在《屦校》学习了四年,成绩优异。
1. 屦履:指鞋履。
2. 校园:指学校的周边环境。
学堂、学校、学院、教育机构
家庭教育、私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