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豈料。 清 陳維崧 《述祖德賦》:“詎期千載而還,復得三 張 之號!伯兮嶽嶽,季也觥觥,暨夫仲子,實號三 張 。”
“讵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拼音為jù qī,意為“豈料”“哪裡料到”,表示對事情的發生感到意外或出乎意料。
詞義
“讵”是文言疑問詞,相當于“豈、難道”;“期”指預料、期望。組合後表示“怎會料到”,常用于表達對突發或未預料事件的感慨。例如清代陳維崧《述祖德賦》中“詎期千載而還,復得三張之號”,意為“怎料千年之後,還能重現三張(名士)的聲望”。
用法特點
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更多古文用例或具體語境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清代文學作品(如陳維崧相關著作)。
「讵期」(jué qí)是一個古代詞語,意為遲延、拖延。它由「讵」和「期」兩個字組成。這個詞可以追溯到《漢書·鄒陽傳》中,用以描述一個人遲遲不做某事的情況。在古代文獻中,「讵期」常用于批評某人拖延、遲延不決的行為。
「讵」的拆分部首是「言」,它的總筆畫數是5。在「言」下方寫一個「網」字形的部首,表示距離延遲的意思。
「期」的拆分部首是「月」,它的總筆畫數是9。在「月」下方寫一個「其」字形的部首,表示時間的意思。
「讵期」在繁體中稱為「訣期」。
在古代,「讵期」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和隋唐以後的字書記載,「讵」的古代寫法是「訛」或「訞」。「期」在古代也有寫作「其」的形式,如在《廣韻》中所示。
1. 他一直讵期不肯道歉,讓事情越鬧越大。
2. 這個項目已經讵期很久了,我們必須加緊推進。
組詞:讵言(說錯的話)、期讵(拖延)、封讵(取消)
近義詞:延遲、遲緩、拖延
反義詞:及時、迅速、促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