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鄭玄傳》:“五年春,夢 孔子 告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既寤,以讖合之,知當命終,有頃寝疾。” 李賢 注:“ 北齊 劉晝 《高才不遇傳》論 玄 曰‘辰為龍,巳為蛇,歲至龍蛇。賢人嗟, 玄 以讖合之’,蓋謂此也。”歲,歲星;龍,指辰;蛇,指巳。後謂命數當終為“歲在龍蛇”。《花月痕》第五回:“歷險阻之馳驅,風如牛馬。慨身宮之偃蹇,歲在龍蛇。”亦作“ 歲在龍虵 ”。 宋 蘇轼 《再過超然台贈太守霍翔》詩:“昔飲 雩泉 别 常山 ,天寒歲在龍虵間……重來父老喜我在,扶攜老幼相遮攀。”
“歲在龍蛇”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天文學與傳統文化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歲”指歲星(即木星),古人觀測木星約12年繞天一周,将其運行軌迹分為十二星次,分别對應十二地支。其中“辰”對應龍,“巳”對應蛇,因此“歲在龍蛇”字面指木星運行至辰、巳的年份。
該成語出自《後漢書·鄭玄傳》。東漢經學家鄭玄曾夢見孔子警示:“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辰為龍,巳為蛇。鄭玄最終在辰、巳年去世,後人以此典故隱喻命數将盡,成為委婉表達生死大限的說法。
需注意其核心含義為“命數當終”,而非單純指龍年或蛇年(如部分非權威來源誤解)。實際應用中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日常交流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後漢書》原文或相關史學注解。
《歲在龍蛇》這個成語意思是年歲流轉,時光變遷。它用來形容歲月不止,時間過得很快,象征着歲月如龍蛇般曲折翻轉,豐富多彩。
《歲在龍蛇》這個成語的部首拆分是“白”,它的筆畫是17畫。
《歲在龍蛇》一詞最早見于晉代文學家左思的《三都賦》:“歲在龍蛇,而安之奈何”。後來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歲在龍蛇的繁體字為“歲在龍蛇”。
在古代,漢字有不同的演變和寫法,歲在龍蛇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形狀是沒有變化的。
他回顧過去,感慨萬千:“歲在龍蛇,光陰荏苒,時光如流水般匆匆而過。”
歲月如龍蛇、龍蛇混雜、龍蛇漫遊、龍蛇起舞。
歲月如梭、光陰似箭。
歲月靜好、時光停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