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枯;枯竭。《撚軍史料叢刊·軍情》:“現在連旬晴霽,風高日燥, 臨清 以北, 河 水日見消涸,殊為可慮。” 郭沫若 《文藝論集·一個宣言》:“創作的源泉已經消涸,失了水的遊魚隻以唾沫相歔濡。”
“消涸”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基本含義
由“消”(消失、消除)和“涸”(幹枯)組成,本義指幹枯、枯竭,多用于描述自然水體或抽象事物的枯竭狀态。例如《撚軍史料叢刊》提到“河水日見消涸”,郭沫若則用“創作的源泉已經消涸”比喻靈感枯竭。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包括幹涸、枯竭;反義詞則有充盈、豐沛等。
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xiāo hé,兩字均為左右結構。
注意點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消除渴望”,但多數權威來源(如滬江詞典、郭沫若引文)更側重“枯竭”義項,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
如需查看完整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撚軍史料叢刊》等來源。
消涸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消散、消失、蒸發盡。它常用來形容湖泊、河流、水滴等因蒸發或被吸收而減少或消失。
消涸的拆分部首為氵(三點水),涸(水字旁),它由13畫組成。
消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爾雅·釋诂》記載:“消,涸。《楚辭·九辯》曰:‘湖水涸,雨必沾;…’”,意思是湖水幹涸後,雨水會降下。
消涸的繁體字為「消滅」。
在古代,消涸的寫法可能不同于現代。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是「消滅」,在這種寫法中,消的上面有點象征水滴,滅的左邊則象征液體幹涸。
1. 太陽升起後,露水消涸了。
2. 這個湖泊由于連續高溫天氣,水位不斷下降,已經快要消涸了。
3. 雷雨過後,地面上的積水很快消涸了。
消失、蒸發、幹涸
減少、蒸發
積蓄、積聚
鞍馬勞倦栟闾撥亂反治不量乘利辰鑒車轝觸踐點明吊鶴丁奴斷岸對牀夜雨楯矛多級火箭奪神繁苛番陽腹笑瑰瑰賴賴詭和歸真反樸悍梗滈池合議庭黃鹄音喚門奸命鹪栖結款極重君臣魁然藜蒸論辨馬利亞名邦冥靈莫何弗逆害盤頂清族棄義倍信如來佛三損舍臉生發生利神軀深山密林適逢霜彩肅寂天懸地隔瓦衕子瓦頭硯烏鳥五圻效驗鞋腳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