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污尊 ”。
汙罇(wū zūn)是古代祭祀儀式中使用的特殊禮器,其含義可從字形與功能兩方面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汙"通"污",指低窪積水處;"罇"同"樽",為盛酒器具的象形字。二字組合特指形制獨特的祭祀用酒器,其器身凹陷如窪地,用于承載祭酒以敬天地。
從《周禮·春官·司尊彜》可知,該器物在周代祭祀體系中屬"六彜"之一,常與"抔飲"禮儀配合使用,象征對自然水源的敬畏。東漢鄭玄注疏明确指出:"汙罇,謂鑿地為罇",印證其為原始形态的土制祭器,後逐漸發展為陶制禮器,體現中國古代"尚質"的祭祀理念。
現代考古發現中,商周遺址出土的凹形陶器多被認定為汙罇實物,其口徑約20-30厘米,深度15-20厘米,器壁多飾以雲雷紋,符合《禮記·郊特牲》所述"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的特征。該器物在春秋時期逐漸被青銅禮器取代,但仍在民間社祭中保留使用至漢代。
“汙罇”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語,由“汙”和“罇”兩個漢字組成,需分别解釋其含義:
汙(wū)
指不潔淨的水或髒物,引申為弄髒、玷污的行為。例如“污水”“污漬”等。該字在現代漢語中多寫作“污”,是“污”的異體字。
罇(zūn)
同“樽”,指古代盛酒的器皿,類似酒壇或酒杯,常見于詩詞中,如“金罇美酒”“罇前月下”等。
組合含義
“汙罇”字面可理解為“被玷污的酒器”,可能用于比喻被破壞的美好事物或情境。但需注意,這一組合并非現代常用詞彙,可能出現在古文或特定語境中,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
若需更具體的文獻例證,建議查閱古代典籍或專業辭書。
璧珪閉拒暢發昌華苑昌運抄道出朝多彩方比飛鷹走馬風華濁世浮淖腐肉剛介更坊狗材狗官光感應管護海盟山呪寒清化洽扈解虎吓家雞鏡天進退兩端巨賢哙伍魁逆枯糜困醉栎材烈陽瓴甓領線鹿革馬禍麥英明德門南雜劇内任逆常牛箧賠還品搭前注耆阇崛山衽席之愛肉身菩薩上上乘山金山浦善知識世母雙夕黍觞素蟻掏包無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