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低濕之地。《詩·魏風·汾沮洳》:“彼 汾 沮洳,言采其莫。” 孔穎達 疏:“沮洳,潤澤之處。” 唐 柳宗元 《零陵三亭記》:“ 零陵縣 東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汚塗。” 林纾 《記九溪十八澗》:“溪身廣四五尺,淺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雖渟蓄猶見沙石。”
(2).指低濕。 晉 左思 《魏都賦》:“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蕪穢。”《新唐書·韓全義傳》:“遇賊 廣利城 ,方暑,地沮洳,士皆病癘。”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初四日》:“昔城中沮洳之地頗多積水,自營此溝,而民不苦卑溼,穢氣亦有所渫,始少疾病。”
“沮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地理環境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低濕之地
指地勢低窪、潮濕的區域。例如《詩經·魏風·汾沮洳》中“彼汾沮洳,言采其莫”,描述汾水邊的低濕地帶可采野菜。唐代柳宗元在《零陵三亭記》中也用“沮洳”形容泉水流經的泥濘之地。
低濕的狀态
引申為形容土地或環境濕潤、泥濘的特性。如林纾《記九溪十八澗》中“淺者沮洳由草中行”,描繪溪水淺處因濕潤而草木叢生的景象。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多用于地理描述,如《左傳》《隸釋》等,強調其自然屬性而非情緒表達。
“沮洳”的核心意義與低濕環境相關,建議在閱讀時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詩經》等經典來源。
《沮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失望、消沉、洩氣等。它常用來描述人們在面對困難、挫折或失敗時感到的情緒。
《沮洳》的部首是水(氵),它屬于水部。它的總筆畫數是7,其中“沮”部分有5畫,而“洳”部分有2畫。
《沮洳》一詞來源于古代的思想家荀子的《荀子·勸學》:“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屈服者洳喪,自負者沮喪,吾道不孰殆矣哉!’”在這裡,“沮洳”用來表示因失敗或自負而感到灰心喪氣。
《沮洳》的繁體字形為「沮洳」。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沮洳》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沮溽」,它們的意思與現代的《沮洳》相近。
1. 他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感到十分沮洳。
2. 面對生活的困難,他沒有沮洳,而是勇敢地面對。
1. 沮喪:表達情緒低落、失望的狀态。
2. 洳喪:形容因失敗或自負而感到沮喪。
3. 氣餒:形容意志消沉、喪失鬥志。
近義詞包括失望、洩氣、灰心、喪氣。
反義詞包括振奮、鼓舞、激勵、自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