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威令的意思、威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威令的解釋

指政令、軍令。《管子·牧民》:“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則威令不聞。” 漢 賈誼 《新書·威不信》:“而特捫然數百裡,而威令不信。”《周書·文帝紀上》:“ 洛 ( 寇洛 )素無雄略,威令不行。”《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那府尹威令素嚴,公人怎敢有違?”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然必決死戰者,正欲賊知我國家威令嚴明。”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 吐突承璀 率左、右神策軍到行營,威令不振,各道統兵将帥互相觀望,無意立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威令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軍政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憑借威嚴或武力推行的命令、法令,強調強制性與震懾力。以下是具體釋義及權威來源:

一、基礎釋義

指憑借威嚴或武力強制推行的命令、法令。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例證:古代将領常以威令整肅軍紀,違者嚴懲不貸。

二、軍政語境延伸

特指軍事或政治領域中,通過威懾力保障執行的強制性指令。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年。

例證:春秋時期,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借周天子之威令諸侯。

三、現代用法

今泛指具有權威性、必須服從的指令,常見于組織管理或制度規範中。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例證:企業推行新規,需以威令确保全員執行,輔以獎懲機制。


綜合來看,"威令"強調以威懾力為後盾的命令執行機制,其權威性源于古代軍政實踐,後擴展至現代管理範疇。

網絡擴展解釋

“威令”是漢語詞彙,主要指具有威嚴效力的政令或軍令,強調通過權威性保證法令的執行。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通過權威強制執行的政令或軍令,通常與嚴明性、不可違抗性相關。例如《管子·牧民》提到“威令不聞”,即強調政令需借山川之神威來增強效力。

  2.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周書·文帝紀上》記載“寇洛素無雄略,威令不行”,說明将領若缺乏威嚴,軍令難以實施。
    • 清代魏源在《聖武記》中描述“威令嚴明”,突顯國家法令的震懾力。
    • 《初刻拍案驚奇》提到“府尹威令素嚴”,反映地方官員政令的權威性。
  3. 應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國家、軍隊或領導者的嚴明法令,如“賞罰必信,威令必行”(出自例句)。日文解釋中,該詞也指向“威力ある命令”(強有力的命令),強調執行效力。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嚴令、政令、軍令。
    • 反義詞:寬政、柔令(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威令”核心在于通過權威确保法令的強制力,常見于曆史文獻及軍政語境。如需更深入解析,可參考《管子》《周書》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案杯不諧當慘爾倉蠹崇科抽泣倒海翻江打字機湩然發甲逢福風派人物鳳尾茯苓幹城旰雲膏唇販舌官邑歸第寒廉洪運緘護堅潤金襖子九節蒲拘引狀淚水冷竹靈觀履腸蒙掙面紅面緑謀慮木框念慮暖烘襻膊佩玖潑男女剖蚌得珠敲吟青篾親穆欺罔衽席之愛戎籍三魂七魄深更半夜樞要酥醪屠刲菀勃完勝頑遊蝸名微利五侯九伯五色花子校閲西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