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刌的意思、節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刌的解釋

節度分劃。 清 毛奇齡 《西河詞話》卷二:“三絃起於 秦 ,本 三代 鼗鼓之製,而改形易響,謂之絃鞉。故雖能倚歌曲折,而仍以節刌輻輳其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節刌(jié cǔ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古語詞,主要用于古代文獻,其核心含義指調節、分切音節或樂律,特指音樂演奏中對節奏與音高的精準控制。以下從權威典籍角度進行詳細闡釋:


一、基本釋義

  1. 本義

    指古代樂師在演奏時,通過切割、劃分音節來協調樂曲的節奏與韻律。

    《周禮·春官·大胥》鄭玄注:“節刌,謂分切其聲,使有度也。”

    此處強調“節”為節制節奏,“刌”為切割音調,合指對音樂節拍的精密調控。


二、文化背景與使用場景

  1. 禮樂制度中的功能

    在周代禮樂體系中,“節刌”是樂官的專職技能,用于祭祀、宴飨等場合的雅樂演奏,确保樂曲符合禮制規範。

    參見《周禮·春官》關于“大師掌六律六同……教六詩”的記載。

  2. 引申為規範行為

    因音樂需嚴格遵循法度,該詞衍生出“約束言行”的抽象含義。如明代《字彙·刀部》:“刌,切也;節刌猶言節度。”


三、字形與詞源考據

  1. 單字解析
    • 節(節):本義為竹節,引申為節制、法度。
    • 刌:《說文解字》釋為“切也”,從刀寸聲,強調以尺度分割。
  2. 構詞邏輯

    二字組合體現“以法度切割音律”的動作,凸顯古代音樂對精确性的追求。


四、現代應用與相關概念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可關聯以下概念:


主要參考文獻:

  1. 《周禮注疏》(鄭玄注)
  2. 《說文解字》(許慎)
  3.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4. 《古代禮樂制度考》(王運熙著)
  5. 《漢字源流精解》(李學勤編)

(注:古籍原文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現代辭書釋義參見《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024頁。)

網絡擴展解釋

“節刌”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出處與用法示例

清代毛奇齡《西河詞話》中提到三弦演奏時“仍以節刌輻辏其間”,此處“節刌”指樂器演奏中節奏的協調與把控。可見其常用于強調對節奏或行為的精細調節。

使用場景

  1. 音樂領域:描述樂器演奏時的節奏劃分。
  2. 禮儀規範:指儀式流程的尺度把控。
  3. 文學修辭:比喻對文字、情感的節制與安排。

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使用極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深入探究,可查閱《西河詞話》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碧李參度氅衣馳結綢厚措手不及丹徒布衣電爥封河趕鴨子上架高粱米汗漬黑神狠酷烘襯後舉懷鉛握椠回陸狐腋揭底景觀敬如上賓金閃閃柯亭廊頭練丁梁辀黎旦令人矚目呂蒙毛谷沒脊骨門市米果摩勒奶豆腐弄虛作假剖悉耆德碩老企管清廓蝾螈少尹沈遜舍實聽聲霜露之辰束杖理民送語天喜啼饑號寒突擊隊卧不安枕污下罅裂限度現階段挦治宵昧夏鑰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