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俊乂的意思、俊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俊乂的解释

亦作“ 俊艾 ”。才德出众的人。《书·皋陶谟》:“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 孔 传:“谓天子如此,则俊德治能之士竝在官。” 孔颖达 疏:“乂,训为‘治’,故云‘治能’。 马 、 王 、 郑 皆云,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汉书·王褒传》:“故世平主圣,俊艾将自至,若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之君,获 稷 、 契 、 皋陶 、 伊尹 、 吕望 。” 宋 苏轼 《赐户部侍郎赵瞻陈乞便郡不允诏》:“朕褒显耆旧,取其宿望;养育俊乂,待其成材。庶前后相继,朝不乏人。” 清 顾炎武 《生员论上》:“夫立功名与保身家,二涂也;收俊乂与恤平人,二术也:竝行而不相悖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俊乂(jùn yì)是汉语中表示“才德出众者”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释义

“俊”本义指才智超群,《说文解字》释为“材千人也”,引申为杰出人物,如《孟子》载“俊杰在位”。“乂”原指割草工具,后衍生为治理、才能之意,《尔雅·释诂》注“乂,治也”,《尚书·皋陶谟》中“俊乂在官”即强调贤能者担当治理之责。二字合称始见于先秦文献,特指德才兼备的贤士。

二、文献例证

  1. 经典注疏:《尚书·周书·洪范》载“俊乂在官”,孔颖达疏曰“马、王、郑皆云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表明古代对人才层级的划分标准。
  2. 史书用例:《后汉书·张衡传》中“举俊乂而不管下兮”,以“俊乂”代指未被重用的贤士,凸显其社会价值。
  3. 诗词化用:宋代王禹偁《酬种放徵君》诗云“束帛礼俊乂”,展现古代礼遇贤才的典制。

三、语义演变

该词在汉代以前多用于政论语境,如《史记》《汉书》中常见“俊乂茂异”等表述。至唐宋时期,词义扩展至文学领域,韩愈《请上尊号表》称“俊乂在列”,既指官员也涵盖文坛精英。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进一步考证其与“俊艾”“俊乿”等异体字的关联,反映词形流变。

四、近义辨析

“俊乂”与“俊杰”“贤良”构成近义词群,但语义侧重不同:《尔雅·释训》注“美士为彦,大才为俊”,强调“俊乂”兼具德行与治世能力,而“俊杰”更偏重才智,“贤良”则突出品德。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仿古文体。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俊乂”(jùn yì)是汉语中的古典词汇,现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才德出众的人,常用来形容贤能之士。该词也写作“俊艾”(“艾”为通假字),属于文言用法。


二、字词分解

  1. 俊:本义指才智超群者。《礼记》注:“才过千人为俊”,即才能超过千人的佼佼者。
  2. 乂:原意为治理、安定,引申为有治世才能者。《尚书》注:“才过百人为乂”,指才能出众且德行兼备的人。

三、古籍出处与用法

  1. 《尚书·皋陶谟》
    “俊乂在官” —— 指贤能之士担任官职,体现古代对人才选拔的重视。
  2. 《汉书·王褒传》
    列举尧、舜等圣君时,强调“俊艾将自至”,说明明君与贤才相辅相成。
  3.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逮及七国力政,俊乂舚起” —— 描述战国时期人才辈出的景象。

四、演变与使用特点

提示:若需具体古籍例句或引申含义,可参考《汉典》《说文解字》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薆昧菴蔚北货杯槃舞冰簟布路缠磨头嘲摈朝钟暮皷踮踵地幔诋谮放射性微尘放赎锋起高品公畴悍急狠骄哗歡槐胶黄离离秽器贾伴假揑金轮金粟堆九尾禽涓涟孔德劣蹶立身扬名柳衣砺岳盟河隆率沦废緑蚁逆道派购盼饰扑花千斤重担牵绾衾裯气噎三鉴上刀山山抹微云神车圣上社威擅势使心作幸诗轴受法傥莽塌塌土坯望郎仙音院箫管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