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ilitary supplies]∶軍隊所需的給養、被服、裝具、日用品等物資的統稱;泛指軍隊作戰、訓練和生活上所需的物資和器材
(2) [quartermaster]∶軍隊的舊職務名,辦理軍需業務的人員
(1).泛指軍中所需的給養、被服、裝具以及其他一切物資和器材。 明 吳本泰 《帝京篇》:“籌邊寝弛玩,軍需飛檄催。”《清史稿·高宗紀四》:“允戶部請開 金川 軍需捐例。” 徐遲 《牡丹》五:“他悄悄挪動了他的老上司的一筆軍需巨款,收購黃金。”
(2).軍隊的舊職務名。辦理軍需業務的人員。
“軍需”是漢語詞彙,拼音為jūn xū,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定義
指軍隊作戰、訓練及生活中所需的各類物資總稱,包括給養(如食品)、被服、裝具、日用品、武器裝備、藥品彈藥等。這些物資直接關系到軍隊的戰鬥力與作戰效果。
具體内容
涵蓋四大類:
曆史演變
古代文獻如《三國演義》《儒林外史》中已有“軍需”記載,早期還指代軍隊中負責物資調配的職務人員(如“軍需官”)。
現代應用
現代軍事體系中,軍需管理更專業化,涉及物資采購、儲備、運輸全流程,例如海軍需結合高新技術船舶開發。
同源詞彙
古漢語中“軍須”與“軍需”同義,如《北史·韓麒麟傳》提到“軍須無乏”,進一步印證其曆史延續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軍需管理制度或曆史案例,可參考《三國演義》第十三回等文獻片段。
軍需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它的意思是軍隊所需要的物資和各種生活用品。軍需是軍事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保障軍隊的運作和士兵的生活需要。
軍需這個詞的第一個字“軍”拆分成了兩個部首:冖和冂,它們分别代表着“蓋”和“卩”;并且它的總筆畫數是5。
軍需這個詞的第二個字“需”拆分成了兩個部首:缶和頁,它們分别代表着“瓦”和“文”;并且它的總筆畫數是13。
軍需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形式為「軍須」。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軍”字的寫法有時會使用單個劃(一橫)代替兩個橫。“需”字則常常寫作“須”字。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了“軍需”在句子中的應用:
以下是一些與“軍需”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