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潤筆的意思、潤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潤筆的解釋

[remuneration for a writer,painter or calligrapher] 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

特地托人到上海去,出了一塊洋錢潤筆求來的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詳細解釋

《隋書·鄭譯傳》:“上令内史令 李德林 立作詔書, 高熲 戲謂 譯 曰:‘筆乾。’ 譯 答曰:‘出為方嶽,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 唐 宋 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潤筆物。後泛指付給作詩文書畫之人的報酬。 唐 殷文圭 《贻李南平》詩:“潤筆已曾經奏謝,更飛章句問 張華 。”《儒林外史》第一回:“老爺少不得還有幾兩潤筆的銀子,一併送來。” 魯迅 《彷徨·幸福的家庭》:“投稿的地方,先定為《幸福月報》社,因為潤筆似乎比較的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潤筆"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文化意蘊的詞彙,最早見于《隋書·鄭譯傳》,指代文人接受財物作為寫作酬勞的雅稱。《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給作詩文書畫的人的報酬"。該詞由"潤"與"筆"組合而成,"潤"本義為潤澤,引申為酬勞;"筆"象征文人的創作工具,整體構成對文化勞動的尊稱。

據《中國曆史典故辭典》記載,該詞源自北周時期:鄭譯受封沛國公,但诏書遲遲未下,遂請高颎代為催促。高颎戲問"筆幹",鄭譯答"出為方嶽,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自此形成典故。這則記載印證了該詞在隋唐時期已成為文人收取創作報酬的通行表述。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潤筆"一詞映射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經濟生态。學者王立群在《文人的經濟生活》中指出,該詞既包含對文化創作的尊重,又巧妙化解了文人談錢的尴尬,是"雅言"傳統的典型體現。這種含蓄表達方式,與《禮記·曲禮》"君子慎辭"的訓誡一脈相承。

現代漢語中,"潤筆"仍用于書畫界指代創作報酬。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特别标注其書面語屬性,強調在正式場合使用時能體現典雅風格。相較于直白的"稿費"表述,該詞更適用于強調文化傳承的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潤筆”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詳細解析:

一、本義與起源 原指使用毛筆前的準備動作:将幹燥的筆頭浸泡水中使其柔軟,便于吸墨書寫。該動作能提升書寫流暢度,使筆迹更圓潤,故稱"潤筆"。

二、詞義演變 隋唐時期衍生出報酬含義,源自《隋書·鄭譯傳》典故:李德林拟诏書時以"筆幹"為由暗示需酬勞,皇帝笑稱"潤筆"後發放稿費。自此成為文人收取創作酬勞的雅稱,涵蓋文章、書畫等創作領域。

三、文化内涵

  1. 體現對知識勞動的尊重:古代士大夫恥言金錢,以"潤筆"婉轉表達報酬概念
  2. 暗含藝術價值認可:既指物質酬勞,也隱喻作品需經"潤色"提升藝術性
  3. 雅俗共賞的智慧:通過生活細節(泡筆)創造文化隱喻,展現漢語的含蓄表達特點

四、現代應用 仍保留雙重含義: • 書法實踐中指泡筆動作(專業書畫領域) • 廣義指代創作報酬,如收藏家支付名家字畫費用、企業邀約題字酬金等。部分正式場合沿用該雅稱,延續傳統文化意蘊。

别人正在浏覽...

辯圃壁拆博咨參畫垂直面初考刺徑打擾豆稭灰多門粉白黛緑風礫風趨高見公舉宮檻狗食顧炎武行政行為猾亂環鋸畫外音活靈活現假話監郡翦辟簡去解水解蟄積華進酖九重霄九囿季興矩坐客房靈宅落生媒紹謀篇牛骥同槽暴浣煔煔七彩曲縣忍性容色傷斤動骨舐犢之愛獸環塑煉孫權忐忑不定縢囊提解頭緑脫桃嬰兒問塗橡實校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