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人十指,千指,形容人多。 宋 蘇轼 《宿海會寺》詩:“大鐘橫撞千指迎,高堂延客夜不扃。” 施元之 注:“《漢·貨殖傳》:通都大邑,童手指千。” 明 袁宗道 《祭鄒金吾妻》:“家食千指,不勞而辦。” 清 顧炎武 《贈于副将元剀》詩:“囷倉禾百廛,趨走僮千指。”
“千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一人十指”的換算方式形容人數衆多。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代一百人(一人十指,“千指”即100人),用于描述人群數量龐大。例如:
該詞源自《漢書·貨殖傳》中“童手指千”的典故,後被曆代文人化用:
現代漢語中偶見引申用法,如蒙學教材排序“三指三字經,百指百家姓,千指千字文”。但需注意,這種用法已脫離原義,屬于現代教學中的新解。
提示:該詞屬古文詞彙,現代口語及書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詩詞鑒賞場景。
千指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成千上萬的手指。
千字的部首是"十",它有兩個筆畫。
指字的部首是"手",它有四個筆畫。
千指是由千和指兩個字組成的,是根據事物的特性、屬性命名而來。
繁體字“千指”寫作「千指」。
在古代,千指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其含義基本不變。
1. 他們千指伸展,充滿了活力和創造力。
2. 這幅畫中,千指紛紛點綴,猶如一片絢麗的海洋。
千百指、千萬指、指尖千千、千指擎天。
萬指、無數指、無數的手指。
寥寥數指、寥寥無幾的手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