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役的意思、番役的詳細解釋
番役的解釋
(1).輪番服役。《新唐書·兵志》:“自 高宗 、 武後 時,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寖壞,番役更代多不以時。”
(2). 明 清 時緝捕罪犯的差役。《醒世姻緣傳》第十二回:“﹝ 東昌 巡道衙門﹞揀那有話説不到的,差兵快同捕衙番役立刻擒來,分别各重責四五十闆不等。”《紅樓夢》第一○五回:“不多一會,隻見進來無數番役,各門把守,本宅上下人等一步不能亂走。”《清史稿·食貨志一》:“凡衙署應役之皁隸、馬快……糧差及巡捕營番役,皆為賤役,長隨與奴僕等。”參見“ 番子 ”。
詞語分解
- 番的解釋 番 ā 遍數,次,回:三番五次。 輪流更代:輪番。更(卬 )番。 稱外國的或外族的:番邦。番茄。番薯。 倍:産量翻了二番。 番 ā 〔番禺〕地名,在中國廣東省。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 役的解釋 役 ì 服兵務,從軍:從役。現役。 戰事:戰役。 服勞力之事:勞役。徭役。 使喚:役使。奴役。 被役使的人:役夫。役徒。仆役。雜役。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番役”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輪番服役(唐代)
指唐代府兵制中的輪替服役制度。根據《新唐書·兵志》記載,高宗和武後時期,由于長期無戰事,府兵制度逐漸廢弛,導緻番役更替不及時。這一制度強調士兵按周期輪換承擔軍事任務,屬于唐代兵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明清時期的緝捕差役
明清時期,“番役”特指特務機構中專司偵查、緝捕的差役,又稱“番子”:
- 職能:負責偵探、緝捕罪犯、刑訊等任務,隸屬東廠、西廠和錦衣衛(明代)。清代延續此制,内務府慎刑司及步軍統領衙門中亦設有此類職務。
- 特點:名稱源于明代廠衛制度,清人福格在《聽雨叢談》中提到“番役”可能沿襲自明代廠衛的“廠役”之名。
- 社會地位:清代将其列為“賤役”,與衙門的皂隸、馬快等同屬底層職業。
補充說明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番役”在日語或現代語境中引申為“輪流執行任務的人員”,但這一用法缺乏中文曆史文獻支持,需謹慎參考。建議以古代軍事和職官制度中的解釋為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番役》一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以及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意思:《番役》一詞指的是古代中國統治者派遣的使者或人員到邊遠地區進行巡視、征收稅收或執行其它政府職責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番役》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番”包含了“田”和“犬”兩個部首,有13個筆畫;第二個字“役”則包含了“彳”和“工”兩個部首,有7個筆畫。
來源:《番役》一詞源自古代中國對邊遠地區的治理和行政管轄。中國曆史上經常有統治者派遣使者或人員到邊境地區進行巡視和管理的情況,這種行為被稱為《番役》。
繁體:《番役》的繁體寫法為「番役」。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文獻記載,《番役》一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緻保持了現代的寫法和意義。
例句:1. 古代皇帝常常派遣使者進行《番役》以鞏固邊境政權。
2. 他因為表現出色被選派進行《番役》任務。
組詞:無。
近義詞:使者、官員。
反義詞:邊民、居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