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羅材料加以誣陷。 宋 蘇轼 《故龍圖閣學士滕公墓志銘》:“諸将駐列城者,長吏或不悅,捃誣以事,有至死者。”
“捃誣”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ùn wū,其核心含義為“搜羅材料加以誣陷”。以下是具體解釋:
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相關辨析:
參考資料:可進一步查閱《辭海》等工具書了解經典用例,或結合曆史案例理解其深層語境。
《捃誣》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揪鬥、捕捉誣陷。它由「捃」和「誣」兩個字組成,總體意思是抓住欺詐的人并揭露他們的誣陷行為。
「捃」的部首是手,另一個部首是「扌」。它的總筆畫數為11。
「誣」的部首是言,另一個部首是「讠」。它的總筆畫數為9。
《捃誣》是古代漢字,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诂》中。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捃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非常相似,沒有太大的區别。
1. 他決定捃誣那些不實傳聞,并為自己平反。
2. 她被人誣陷,經過調查,決定捃僞。
1. 捃鬥(揪鬥)
2. 捃僞(揭露僞裝)
3. 誣陷(冤枉、诽謗)
1. 捃鬥、揪鬥
2. 揭露、揭發
3. 誣告、冤枉
1. 光明正大
2. 高風亮節
3. 誠實守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