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用該方顔色的泥土,覆以黃土,包以白茅,授予受封者,作為分封土地的象征。《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 孔 傳:“王者封五色土為社。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立社。燾以黃土,苴以白茅。茅取其潔,黃取王者覆四方。” 陸德明 釋文:“燾,覆也;苴,包裹也。”《後漢書·宦者傳序》:“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蓋以十數。” 李賢 注:“封諸侯各以其方色土,苴以白茅,而分銅虎符也。” 宋 陸遊 《新黏竹隔作暖閣》詩:“已勝展鉢三椽下,莫羨苴茅萬戶封。” 清 王廣心 《大梁行送林平子》:“ 大梁 昔當全盛日,裂土苴茅建宗室。”
“苴茅”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分封制度的詞語,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基本含義
指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用代表特定方位的五色土(如東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外層覆蓋象征中央的黃土,再用白茅草包裹,授予受封者,作為封地的象征。這一儀式體現了古代“社稷”觀念與禮制文化。
象征意義
曆史文獻依據
“苴茅”一詞在現代使用極少,主要用于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或文獻考據。其讀音為jū máo(漢語拼音),部分典籍中亦寫作“苞茅”,但含義略有差異(後者多指進貢的茅草)。
如需更詳細的文獻原文或分封禮儀流程,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或查閱史學專著對分封制度的分析。
苴茅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常見的野草,也稱為苴草、菰蒲。它生長在水邊、湖泊、池塘、沼澤等濕地地區,葉子細長且有光澤,花呈淡黃色。
苴茅的部首是艹,共有11個筆畫。
苴茅是*********語所借的或受其影響,指盛産苴草之地。
苴茅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菰莫。
古代漢字對于苴茅的寫法有所不同,常見的古文寫法為菰蒲、菰丿、菰矛等。
1. 河邊的苴茅搖曳着,風景十分宜人。
2. 他找到了一塊湖泊邊上的苴茅乘涼。
3. 這片池塘裡有許多茁壯的苴茅長勢良好。
組詞:苴茅地、苴茅草、苴茅席、苴茅戶、苴茅蓋等。
近義詞:苴草、菰蒲、苴席、菰莫等。
反義詞:稻谷、麥稈、雜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