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苴茅的意思、苴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苴茅的解釋

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用該方顔色的泥土,覆以黃土,包以白茅,授予受封者,作為分封土地的象征。《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 孔 傳:“王者封五色土為社。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立社。燾以黃土,苴以白茅。茅取其潔,黃取王者覆四方。” 陸德明 釋文:“燾,覆也;苴,包裹也。”《後漢書·宦者傳序》:“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蓋以十數。” 李賢 注:“封諸侯各以其方色土,苴以白茅,而分銅虎符也。” 宋 陸遊 《新黏竹隔作暖閣》詩:“已勝展鉢三椽下,莫羨苴茅萬戶封。” 清 王廣心 《大梁行送林平子》:“ 大梁 昔當全盛日,裂土苴茅建宗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苴茅"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專有名詞,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含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苴 (jū)

    本義指包裹、襯墊之物。《說文解字》釋為「履中草」,引申為用草包裹物品的動作。在禮儀中特指以茅草包裹祭品或信物,象征莊重與神聖性(《周禮·天官·甸師》)。

  2. 茅 (máo)

    指白茅草,古代被視為潔淨之物。《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白茅純束」之句,表明其常用于祭祀或重要儀式。

二、合成詞釋義

苴茅指古代分封諸侯時,天子以白茅包裹社土授予受封者的儀式。《史記·三王世家》載:「皇帝使禦史大夫湯廟立子胥為廣陵王,授茅土。」其核心含義為:

三、曆史用例

《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封禅儀式:「苴以白茅,江淮之間一茅三脊」,說明漢代仍沿用此制,且對茅草的品級有明确要求。

四、現代語義

該詞屬曆史專有名詞,現代漢語已無實際使用場景,僅見于研究古代禮制、分封制度的文獻中。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現代網絡資源,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及《周禮》《史記》《後漢書》等傳世典籍内容,未添加無效鍊接以符合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苴茅”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分封制度的詞語,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詞義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用代表特定方位的五色土(如東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外層覆蓋象征中央的黃土,再用白茅草包裹,授予受封者,作為封地的象征。這一儀式體現了古代“社稷”觀念與禮制文化。

  2. 象征意義

    • 五色土:對應“五行”方位(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黃),代表諸侯封地的地理方位。
    • 白茅:因其潔淨特性,象征分封儀式的神聖性;包裹黃土則寓意“王者覆四方”的統治權威。
  3. 曆史文獻依據

    • 《尚書·禹貢》記載了分封用土的制度,孔穎達注疏中提及“苴以白茅”的細節。
    • 《後漢書·宦者傳序》中“苴茅分虎”的表述,進一步印證其與分封儀式的關聯。

延伸補充

“苴茅”一詞在現代使用極少,主要用于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或文獻考據。其讀音為jū máo(漢語拼音),部分典籍中亦寫作“苞茅”,但含義略有差異(後者多指進貢的茅草)。

如需更詳細的文獻原文或分封禮儀流程,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或查閱史學專著對分封制度的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百適本紀猋發别真畢強材茂行潔常州詞派孱昏成仇騁妍塵忝吃量充然倒栽蔥等頭空丁米對戰多邊貿易發狂礬紅販水客人狗皮膏鸹鹿貴赤衛詭手阖門百口赫熹合元音懷愧黃貝徽婳斛觫假闆江郎簡諒假貣節威反文計功受爵金銘九賦科目儒寬勉厲虐杩槎賣爵馬圄敏手翩妍辟纑劈胸毧毯散福申诏詩雄讨雠投閑置散土釜挽強畏義無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