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州詞派的意思、常州詞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州詞派的解釋

清 代詞派之一。 常州 詞人 張惠言 所開創, 周濟 又進一步加以發展。他們反對 浙 西詞派的寄興不高,主張意内言外,比興含蓄,“以《國風》《離騷》之情趣,鑄 溫 韋 周 辛 之面目”,主觀上是要提高詞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使詞與風、騷同科。實際上是進一步把詞引向恍惚迷離、無病呻吟的道路。他們對 清 末詞壇影響頗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常州詞派是清代重要的詞學流派,以張惠言、周濟為代表,因其主要成員多籍貫常州(今屬江蘇)而得名。該詞派強調詞的比興寄托與社會功能,主張通過婉約含蓄的手法表達深沉意蘊,對清代中後期詞壇影響深遠。

一、核心理論與創作主張

  1. 意内言外

    張惠言在《詞選序》中提出詞應"意内而言外",強調詞作需蘊含深刻思想,反對浮華空洞的文風。他認為詞與詩賦同源,需繼承《詩經》"比興寄托"的傳統,通過意象隱喻現實。

  2. 寄托說

    周濟在《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中發展"寄托"理論,主張"詞非寄托不入,專寄托不出",要求情感表達既含蓄深厚又自然流露,避免直露淺白。

二、藝術特色與代表詞人

  1. 婉約深隽的風格

    以張惠言《水調歌頭·春日賦示楊生子掞》為例,借春景抒寫人生際遇,融合儒家進取精神與道家超脫思想,語言清麗而意境沉郁。

  2. 詞人群體特征

    除張惠言、周濟外,董士錫、恽敬等成員均注重學問修養,主張以經史之學充實詞境,推動詞體雅化。後期譚獻、陳廷焯進一步強化"柔厚沉郁"的審美标準。

三、文學史地位與影響

常州詞派扭轉了浙西詞派過度追求清空的流弊,将詞提升至"與詩同尊"的地位。其理論體系成為近代詞學研究的基石,對晚清四大家(王鵬運、朱祖謀等)及現代詞學批評具有奠基性作用。


權威參考文獻

  1. 張惠言《詞選序》,收錄于《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
  2. 周濟《宋四家詞選》,中華書局1958年校點本
  3. 嚴迪昌《清詞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4. 葉嘉瑩《清詞叢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修訂版
  5. 馬興榮《中國詞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常州詞派"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常州詞派是清代嘉慶以後形成的詞學流派,由常州人張惠言創立,周濟進一步拓展其理論體系。該流派在清代詞壇占據重要地位,其核心特征如下:

一、起源與背景

  1. 社會背景:清嘉慶時期社會矛盾加劇,學者轉向經世緻用之學。此前詞壇由浙西派主導,但其推崇南宋姜夔、張炎的清空風格,導緻内容空泛。
  2. 學術基礎:張惠言作為經學家,受常州今文經學影響,主張“意内言外”,将詞提升至與《詩經》《離騷》同等地位。

二、核心理論主張

  1. 強調比興寄托:反對浙西派專重格律,主張詞應蘊含“溫柔敦厚”的詩教精神,通過隱喻表達政治與人生感慨。
  2. 重内容輕形式:提出“以國風、離騷之情趣,鑄溫(庭筠)、韋(莊)、周(邦彥)、辛(棄疾)之面目”,注重思想深度而非辭藻雕琢。

三、影響與評價

  1. 詞壇革新:扭轉了浙西派末流空虛瑣碎的風氣,使詞回歸抒情言志的傳統。
  2. 争議性:部分解讀過于穿鑿附會,追求“微言大義”導緻隱晦難懂。
  3. 曆史地位:理論經周濟完善後,適應晚清社會變革需求,影響延續至清末民初。

注:如需完整發展脈絡或代表作品(如張惠言《木蘭花慢·楊花》),可參考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闇傷虣虐嶓冢策士常堅冰陳列室寵習踹知出蕩除堂從教村罵點頭之交發酸風卷殘雲腐蠹高爵歌墟隔轍雨工作午餐慣會圜道呼召佳賓匠石蹇拙謹對浄國京原鐵路金櫻子記人九孔螺沮舍開谕科生勞屈淚潮烈炬留台麥奴漫漶瞞天過海木鶴仙人南海舶孽出蒱酒氣不忿兒青團勸稼犬牙盤石颯颯聖文身圖順時死路一條銅丸兀子狹陋相公竹闟虎車